定制报告-个性化定制-按需专项定制研究报告
行业报告、薪酬报告
联系:400-6363-638
《全球数据资产理事会:数据资产政策宝典(2024版)(101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数据资产理事会:数据资产政策宝典(2024版)(1019页).pdf(1019页珍藏版)》请在本站上搜索。 1、汇编说明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资产已成为推动经济创新和转型的关键资源。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数据资产,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本汇编旨在系统整理和归纳 2024 年全国各级政府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为政策制定者、企业、研究机构和公众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1目录A.核心篇11.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2023-12-31)22.“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2024-01-04)73.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2024-02-05)164.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年)(2024-04-02)185.信2、息化标准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7 年)(2024-05-29)22B.法律法规篇31一、国家篇321.工业领域数据安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4-2026 年)(2024-02-23)332.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2024-03-22)393.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2024-03-22)484.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安全管理暂行办法(2024-04-15)505.数字商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2024-04-26)546.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实施细则(试行)(2024-05-10)597.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2023、4-05-14)63二、地方篇69(一)北京市701.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政策清单(2023-11-10)702.北京市企业数据知识产权工作指引(试行)(2023-12-01)733.北京市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管理办法(试行)(2023-12-08)814.朝阳区关于支持数据要素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征求意见稿)(2024-01-22)865.朝阳区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 打造国际数据要素产业集群的工作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稿)(2024-01-22)9726.朝阳区关于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打造国际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工作方案(试行)(2024-03-14)1077.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加强本4、市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2024-06-07)1148.北京市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 年)(2024-07-05)1159.北京市通州区关于加快推进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4-07-09)120(二)上海市1221.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2024-03-27)1222.上海交通数字化转型实施意见(2024-2026 年)(2024-04-08)1243.上海市国有企业数据资产评估管理工作指引(试行)(2024-06-05)1394.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关于纵深推进“浦江护航”数据安全专项行动的通知(2024-06-24)5、142(三)重庆市1471.重庆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2023-12-01)1472.重庆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2023-12-20)1593.重庆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7 年)(2024-05-01)164(四)安徽省1691.蚌埠市开展首席数据官试点实施方案(2023-12-01)1692.安徽省数据资源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2023-12-08)1723.安徽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2023-12-08)1824.安徽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办法(试行)(2024-04-24)189(五)福建省1936、1.福建省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交易的若干措施(2024-04-20)1932.2024 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2024-04-30)1953.2024 年数字福州工作要点(2024-05-30)2014.2024 年数字厦门工作要点(2024-07-07)211(六)甘肃省21631.甘肃省“数据要素”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 年)(2024-03-15)2162.兰州市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04-09)227(七)广东省2381.福田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暂行管理办法(2024-01-19)2382.数字广东建设 2024 年工作要点(2024-05-15)2463.广州市数字经7、济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05-16)259(八)贵州省2901.关于建设贵州省一体化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工作方案(2023-12-26)2902.贵州省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3-12-27)2943.贵州省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 2024 年工作要点(2024-02-05)3004.贵州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24-06-04)3115.贵州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2024-07-05)315(九)海南省3211.海南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2023-12-05)3212.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数据产品确权登8、记实施细则(暂行)(2023-12-14)3273.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数据中心发展条例(公开征求意见稿)(2024-06-26)333(十)河北省3351.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 年)(2020-04-19)3352.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算力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2024-05-08)3653.河北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2024-05-14)3704.河北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2024-05-21)3755.河北省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 年)(2024-09、6-18)3844(十一)河南省3891.2024 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2024-03-11)3892.2024 年河南省数字化转型战略工作方案(2024-04-25)3953.2024 年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4-07-03)404(十二)黑龙江省4091.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数据管理指引(试行)(2023-12-05)4092.黑龙江省加快推动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3-12-22)4133.黑龙江省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2024-05-28)418(十三)湖北省4231.湖北省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转型行动方案10、(20232025 年)(2023-12-16)4234.湖北省数据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2024-04-28)4275.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 2024 年工作要点(2024-06-21)442(十四)湖南省4491.湖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2024-05-30)4492.湖南省 2024 年数据和政务服务管理工作要点(2024-05-31)4563.湖南省数据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2024-07-16)464(十五)吉林省4751.吉林省大数据条例(2023-12-01)4752.加快推进吉林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 年-2025 年)(2023-12-01)493311、.长春市数字经济发展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4-02-02)5014.长春市支持数字产业发展若干政策(2024-02-02)509(十六)江苏省5111.江苏省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12-29)5112.江苏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2024-01-10)5153.关于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实施意见(2024-01-08)52154.南京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暂行办法(2024-04-23)527(十七)江西省5311.江西省工业领域数据安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4-2026 年)(2024-06-05)5312.江西省数据应用条例(2012、23-11-30)534(十八)辽宁省5441.沈阳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工作指南(试行)(2023-12-28)5442.沈阳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2024-05-01)548(十九)山东省5591.关于加快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3-12-28)5592.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2024-01-23)5653.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 年)(2024-02-19)5684.山东省数字产业重点项目管理办法(2024-05-09)571(二十)山西省5751.山西省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3-2025 年)(2023-12-28)5752.山西省13、促进工业领域数据安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42026 年)(2024-03-25)5983.山西省数据工作管理办法(2024-06-25)601(二十一)陕西省6111.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2023-12-29)6112.陕西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2024-05-15)617(二十二)四川省6231.关于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2024-01-02)6232.达州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方案(2024-04-29)6273.四川省 2024 年“数据要素”重点工作方案(2024-05-22)6374.成都市数据条例(2024-06-04)14、643(二十三)云南省6531.云南省公共数据管理办法(试行)(2023-12-20)653(二十四)浙江省66361.湖州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实施细则(试行)(2023-12-19)6632.丽水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实施细则(试行)(2023-12-26)6713.金华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细则(试行)(2024-01-12)6784.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2024-01-20)6855.舟山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方案(试行)(2024-03-20)7006.杭州市数字贸易促进条例(2024-04-07)7067.杭州市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2024-04-22)7138.嘉15、兴市南湖区数据资源持有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2024-04-18)7209.关于促进数据要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2024-04-22)72310.关于深化数据知识产权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4-04-28)72811.绍兴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实施细则(试行)(2024-04-30)73312.关于推进浙江数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05-15)74113.衢州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实施细则(试行)(2024-06-17)74614.关于高标准建设“中国数谷”促进数据要素流通的实施意见(2024-07-17)754(二十五)内蒙古自治区7591.工16、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实施细则(试行)(2024-05-10)7592.内蒙古自治区公共数据管理暂行办法(2024-06-04)7633.内蒙古自治区数字经济促进条例(2024-06-03)7764.内蒙古自治区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4-03-05)789(二十六)广西壮族自治区8001.广西数据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24-01-23)8002.2024 年数字广西建设工作要点(2024-03-25)806(二十七)宁夏回族自治区8211.银川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实施方案(20242025年)(试行)(2024-01-13)8212.自治区属国有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专项行17、动方案(2024-01-08)826(二十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4171.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2023-12-31)8412.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2024-03-22)8463.加强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政策解读)(2024-04-30)856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数据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2024-07-06)858(二十九)香港特别行政区8701.香港促进数据流通及保障数据安全的政策宣言(2023-12-08)870三、准则8771.检验检测数据资产评估认证指南(2023-12-11)8782.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2024-02-018、5)8943.银行业数据资产估值指南(2024-03-01)9124.数据安全技术 数据分类分级规则(2024-03-21)9375.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电子数据取证暂行规定(2024-04-07)9666.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数据出境管理清单(负面清单)(2024 年版)(2024-05-08)9777.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实务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2024-07-03)9841A.核心篇A.核心篇21.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2023-12-31)数据资产,作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新兴资产类型,正日益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和加快数字经济19、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现就加强数据资产管理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改革创新、系统谋划,把握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建立数据资产管理制度,促进数据资产合规高效流通使用,构建共治共享的数据资产管理格局,为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确保安全与合规利用相结合。统筹发展和安全,正确处理数据资产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资产开发利用的关系20、。以保障数据安全为前提,对需要严格保护的数据,审慎推进数据资产化;对可开发利用的数据,支持合规推进数据资产化,进一步发挥数据资产价值。坚持权利分置与赋能增值相结合。适应数据资产多用途属性,按照“权责匹配、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利用充分”原则,明确数据资产管理各方权利义务,推动数据资产权利分置,完善数据资产权利体系,丰富权利类型,有效赋能增值,夯实开发利用基础。坚持分类分级与平等保护相结合。加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建立数据资产分类分级授权使用规范。鼓励按用途增加公共数据资产供给,推动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业的公共数据资产有条件无偿使用,平等保护各类数据资产权利主体合法权益。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2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多样化有偿使用方式。支持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公共数据资产有条件有偿使用。加大政府引导调节力度,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资产开发利用和收益分配3机制。强化政府对数据资产全过程监管,加强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坚持创新方式与试点先行相结合。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完善数据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坚持改革于法有据,既要发挥顶层设计指导作用,又要鼓励支持各方因地制宜、大胆探索。(三)总体目标。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方共建”的数据资产治理模式,逐步建立完善数据资产管理制度,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和丰富数据资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进数据资产全过22、程管理以及合规化、标准化、增值化。通过加强和规范公共数据资产基础管理工作,探索公共数据资产应用机制,促进公共数据资产高质量供给,有效释放公共数据价值,为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二、主要任务(四)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保护各类主体在依法收集、生成、存储、管理数据资产过程中的相关权益。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经依法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将其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持有或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管理服务潜力或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公共数据资源,作为公共数据资产纳入资产管理范畴。涉及处理国家安全23、、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不得超出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需的范围和限度。相关部门结合国家有关数据目录工作要求,按照资产管理相关要求,组织梳理统计本系统、本行业符合数据资产范围和确认要求的公共数据资产目录清单,登记数据资产卡片,暂不具备确认登记条件的可先纳入资产备查簿。(五)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适应数据多种属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要求相衔接,落实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权利分置要求,加快构建分类科学的数据资产产权体系。明晰公共数据资产权责边界,促进公共数据资产流通应用安全可追溯。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资产权益在特定24、领域和经营主体范围内入股、质押等,助力公共数据资产多元化价值流通。(六)完善数据资产相关标准。推动技术、安全、质量、分类、价值评估、4管理运营等数据资产相关标准建设。鼓励行业根据发展需要,自行或联合制定企业数据资产标准。支持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相关行业组织等参与数据资产标准制定。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应配套建立公共数据资产卡片,明确公共数据资产基本信息、权利信息、使用信息、管理信息等。在对外授予数据资产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时,在本单位资产卡片中对授权进行登记标识,在不影响本单位继续持有或控制数据资产的前提下,可不减少或不核销本单位数据资产。(七)加强数据资产使用管理。鼓励数据资产持有主25、体提升数据资产数字化管理能力,结合数据采集加工周期和安全等级等实际情况及要求,对所持有或控制的数据资产定期更新维护。数据资产各权利主体建立健全全流程数据安全管理机制,提升安全保护能力。支持各类主体依法依规行使数据资产相关权利,促进数据资产价值复用和市场化流通。结合数据资产流通范围、流通模式、供求关系、应用场景、潜在风险等,不断完善数据资产全流程合规管理。在保障安全、可追溯的前提下,推动依法依规对公共数据资产进行开发利用。支持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为提升履职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公共数据资产授权运营和使用管理。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对授权运营的公共数据资产使用情况等重要信息进行更新维护。26、(八)稳妥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完善数据资产开发利用规则,推进形成权责清晰、过程透明、风险可控的数据资产开发利用机制。严格按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要求和资产管理制度规定,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可授权运营主体对其持有或控制的公共数据资产进行运营。授权运营前要充分评估授权运营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明确安全责任。运营主体应建立公共数据资产安全可信的运营环境,在授权范围内推动可开发利用的公共数据资产向区域或国家级大数据平台和交易平台汇聚。支持运营主体对各类数据资产进行融合加工。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资产政府指导定价机制或评估、拍卖竞价等市场价格发现机制。鼓励在金融、交通、医疗、能源、工业、电信等数据27、富集行业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数据资产开发利用模式。(九)健全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推进数据资产评估标准和制度建设,规范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加强数据资产评估能力建设,培养跨专业、跨领域数据资产评估人才。全面识别数据资产价值影响因素,提高数据资产评估总体业务水平。5推动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业务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或手段对数据资产价值进行预测和分析,构建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标准库、规则库、指标库、模型库和案例库等,支撑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业务开展。开展公共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时,要按照资产评估机构选聘有关要求,强化公平、公正、公开和诚实信用,有效维护公共数据资产权利主体权益。(十)畅通数据资产收益分配机制。完28、善数据资产收益分配与再分配机制。按照“谁投入、谁贡献、谁受益”原则,依法依规维护各相关主体数据资产权益。支持合法合规对数据资产价值进行再次开发挖掘,尊重数据资产价值再创造、再分配,支持数据资产使用权利各个环节的投入有相应回报。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资产治理投入和收益分配机制,通过公共数据资产运营公司对公共数据资产进行专业化运营,推动公共数据资产开发利用和价值实现。探索公共数据资产收益按授权许可约定向提供方等进行比例分成,保障公共数据资产提供方享有收益的权利。在推进有条件有偿使用过程中,不得影响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业的公共数据有条件无偿使用,相关方要依法依规采取合理措施获取收益,避免向社会公众转嫁不合29、理成本。公共数据资产各权利主体依法纳税并按国家规定上缴相关收益,由国家财政依法依规纳入预算管理。(十一)规范数据资产销毁处置。对经认定失去价值、没有保存要求的数据资产,进行安全和脱敏处理后及时有效销毁,严格记录数据资产销毁过程相关操作。委托他人代为处置数据资产的,应严格签订数据资产安全保密合同,明确双方安全保护责任。公共数据资产销毁处置要严格履行规定的内控流程和审批程序,严禁擅自处置,避免公共数据资产流失或泄露造成法律和安全风险。(十二)强化数据资产过程监测。数据资产各权利主体均应落实数据资产安全管理责任,按照分类分级原则,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基础上,落实数据安全保护制度,把安全贯彻数据资30、产开发、流通、使用全过程,提升数据资产安全保障能力。权利主体因合并、分立、收购等方式发生变更,新的权利主体应继续落实数据资产管理责任。数据资产各权利主体应当记录数据资产的合法来源,确保来源清晰可追溯。公共数据资产权利主体开放共享数据资产的,应当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和对外提供制度机制。鼓励开展区域性、行业性数据资产统计监测工作,提升对数据资产的宏观观测与管理能力。6(十三)加强数据资产应急管理。数据资产各权利主体应分类分级建立数据资产预警、应急和处置机制,深度分析相关领域数据资产风险环节,梳理典型应用场景,对数据资产泄露、损毁、丢失、篡改等进行与类别级别相适的预警和应急管理,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出现31、风险事件,及时启动应急处置措施,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资产损失。支持开展数据资产技术、服务和管理体系认证。鼓励开展数据资产安全存储与计算相关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跟踪监测公共数据资产时,要及时识别潜在风险事件,第一时间采取应急管理措施,有效消除或控制相关风险。(十四)完善数据资产信息披露和报告。鼓励数据资产各相关主体按有关要求及时披露、公开数据资产信息,增加数据资产供给。数据资产交易平台应对交易流通情况进行实时更新并定期进行信息披露,促进交易市场公开透明。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所持有或控制的数据资产纳入本级政府国有资产报告工作,接受同级人大常委会监督。(十五)严防数据资产价值应用风险。数据资32、产权利主体应建立数据资产协同管理的应用价值风险防控机制,多方联动细化操作流程及关键管控点。鼓励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和专业优势,有效识别和管控数据资产化、数据资产资本化以及证券化的潜在风险。公共数据资产权利主体在相关资产交易或并购等活动中,应秉持谨慎性原则扎实开展可研论证和尽职调查,规范实施资产评估,严防虚增公共数据资产价值。加强监督检查,对涉及公共数据资产运营的重大事项开展审计,将国有企业所属数据资产纳入内部监督重点检查范围,聚焦高溢价和高减值项目,准确发现管理漏洞,动态跟踪价值变动,审慎开展价值调整,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降低或消除价值应用风险。三、实施保障(十六)加强组织实施。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统一33、思想认识,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到数据资产管理全过程各方面,高度重视激发公共数据资产潜能,加强公共数据资产管理。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推进数据资产管理的工作机制,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联动,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强化央地联动,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探索将公共数据资产管理发展情况纳入有关考核评价指标体系。7(十七)加大政策支持。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统一的数据资产标准和制度建设、数据资产相关服务、数据资产管理和运营平台等项目实施。统筹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多方面政策工具,加大对数据资产开发利用、数据资产管理运营的基础设施、试点试验区等扶34、持力度,鼓励产学研协作,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向数据资产领域。(十八)积极鼓励试点。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形成鼓励创新、容错免责良好氛围。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行业和企业先行先试,结合已出台的文件制度,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资产登记、授权运营、价值评估和流通增值等工作,因地制宜探索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有效路径。加大对优秀项目、典型案例的宣介力度,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和流通增值。鼓励地方、行业协会和相关机构促进数据资产相关标准、技术、产品和案例等的推广应用。2.“数据要素“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年)(2024-0135、-04)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激活数据要素潜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发挥数据要素报酬递增、低成本复用等特点,可优化资源配置,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方式深刻变革,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跃升,数字36、技术和产业体系日臻成熟,为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也存在数据供给质量不高、流通机制不畅、应用潜力释放不够等问题。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就是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8等多重优势,推动数据要素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协同,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突破传统资源要素约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数据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培育基于数据要素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知识扩散、价值倍增,开辟经济增长新空间;加快多元数据融合,以数据规模扩张和数据类型丰富,促进生产工具创新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3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遵循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以推动数据要素高水平应用为主线,以推进数据要素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融合创新作用发挥为重点,强化场景需求牵引,带动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合规高效流通,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需求牵引,注重实效。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挖掘典型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培育数据商,繁荣数据产业生态,激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开发利用。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加强试点工作,探索多样化、可持续的38、数据要素价值释放路径。推动在数据资源丰富、带动性强、前景广阔的领域率先突破,发挥引领作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动数据资源有效配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扩大公共数据资源供给,维护公平正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开放融合,安全有序。推动数字经济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互鉴,促进数据有序跨境流动。坚持把安全贯穿数据要素价值创造和实现全过程,严守数据安全底线。(三)总体目标到 2026 年底,数据要素应用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在经济发展领域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得到显现,打造 300 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9用场景,涌现出一批成效明显的数据要素应39、用示范地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形成相对完善的数据产业生态,数据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 20%,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协调发展,数据交易规模倍增,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数据赋能经济提质增效作用更加凸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三、重点行动(四)数据要素工业制造创新研发模式,支持工业制造类企业融合设计、仿真、实验验证数据,培育数据驱动型产品研发新模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协同制造,推进产品主数据标准生态系统建设,支持链主企业打通供应链上下游设计、计划、质量、物流等数据,实现敏捷柔性协同制造。提升服务能力40、,支持企业整合设计、生产、运行数据,提升预测性维护和增值服务等能力,实现价值链延伸。强化区域联动,支持产能、采购、库存、物流数据流通,加强区域间制造资源协同,促进区域产业优势互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监测预警能力。开发使能技术,推动制造业数据多场景复用,支持制造业企业联合软件企业,基于设计、仿真、实验、生产、运行等数据积极探索多维度的创新应用,开发创成式设计、虚实融合试验、智能无人装备等方面的新型工业软件和装备。(五)数据要素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数智化水平,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相关服务企业融合利用遥感、气象、土壤、农事作业、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市场等数据,加快打造以数据和模型为支撑的农41、业生产数智化场景,实现精准种植、精准养殖、精准捕捞等智慧农业作业方式,支撑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追溯管理能力,支持第三方主体汇聚利用农产品的产地、生产、加工、质检等数据,支撑农产品追溯管理、精准营销等,增强消费者信任。推进产业链数据融通创新,支持第三方主体面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智慧种养、智慧捕捞、产销对接、疫病防治、行情信息、跨区作业等服务,打通生产、销售、加工等数据,提供一站式采购、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培育以需定产新模式,支持农业与商贸流通数据融合分析应用,鼓励电商平台、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超、物流企业等基于销售数据分析,向农产品生产端、加工端、消费端反馈农产品信息,提升农产42、品10供需匹配能力。提升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支持在粮食、生猪、果蔬等领域,强化产能、运输、加工、贸易、消费等数据融合、分析、发布、应用,加强农业监测预警,为应对自然灾害、疫病传播、价格波动等影响提供支撑。(六)数据要素商贸流通拓展新消费,鼓励电商平台与各类商贸经营主体、相关服务企业深度融合,依托客流、消费行为、交通状况、人文特征等市场环境数据,打造集数据收集、分析、决策、精准推送和动态反馈的闭环消费生态,推进直播电商、即时电商等业态创新发展,支持各类商圈创新应用场景,培育数字生活消费方式。培育新业态,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加强数据融合,整合订单需求、物流、产能43、、供应链等数据,优化配置产业链资源,打造快速响应市场的产业协同创新生态。打造新品牌,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商贸企业依托订单数量、订单类型、人口分布等数据,主动对接生产企业、产业集群,加强产销对接、精准推送,助力打造特色品牌。推进国际化,在安全合规前提下,鼓励电子商务企业、现代流通企业、数字贸易龙头企业融合交易、物流、支付数据,支撑提升供应链综合服务、跨境身份认证、全球供应链融资等能力。(七)数据要素交通运输提升多式联运效能,推进货运寄递数据、运单数据、结算数据、保险数据、货运跟踪数据等共享互认,实现托运人一次委托、费用一次结算、货物一次保险、多式联运经营人全程负责。推进航运贸易便利化,推动航运贸易44、数据与电子发票核验、经营主体身份核验、报关报检状态数据等的可信融合应用,加快推广电子提单、信用证、电子放货等业务应用。提升航运服务能力,支持海洋地理空间、卫星遥感、定位导航、气象等数据与船舶航行位置、水域、航速、装卸作业数据融合,创新商渔船防碰撞、航运路线规划、港口智慧安检等应用。挖掘数据复用价值,融合“两客一危”、网络货运等重点车辆数据,构建覆盖车辆营运行为、事故统计等高质量动态数据集,为差异化信贷、保险服务、二手车消费等提供数据支撑。支持交通运输龙头企业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和复用,加强人工智能工具应用,助力企业提升运输效率。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支持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进行45、商业化试运营试点,打通车企、第三方平台、运输企业等主体间的数据壁垒,促进道路基础设施数据、交通流量数据、驾驶行为数11据等多源数据融合应用,提高智能汽车创新服务、主动安全防控等水平。(八)数据要素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金融机构融合利用科技、环保、工商、税务、气象、消费、医疗、社保、农业农村、水电气等数据,加强主体识别,依法合规优化信贷业务管理和保险产品设计及承保理赔服务,提升实体经济金融服务水平。提高金融抗风险能力,推进数字金融发展,在依法安全合规前提下,推动金融信用数据和公共信用数据、商业信用数据共享共用和高效流通,支持金融机构间共享风控类数据,融合分析金融市场、信贷资产、风险核查等46、多维数据,发挥金融科技和数据要素的驱动作用,支撑提升金融机构反欺诈、反洗钱能力,提高风险预警和防范水平。(九)数据要素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数据有序开放共享,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重大项目等产生的各类科学数据互联互通,支持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数据库建设,依托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等平台强化高质量科学数据资源建设和场景应用。以科学数据助力前沿研究,面向基础学科,提供高质量科学数据资源与知识服务,驱动科学创新发现。以科学数据支撑技术创新,聚焦生物育种、新材料创制、药物研发等领域,以数智融合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科学数据支持大模型开发,深入挖掘各类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通过细粒度知识抽取和多来源知识47、融合,构建科学知识资源底座,建设高质量语料库和基础科学数据集,支持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和训练。探索科研新范式,充分依托各类数据库与知识库,推进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以数据驱动发现新规律,创造新知识,加速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十)数据要素文化旅游培育文化创意新产品,推动文物、古籍、美术、戏曲剧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艺等数据资源依法开放共享和交易流通,支持文化创意、旅游、展览等领域的经营主体加强数据开发利用,培育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产品和品牌。挖掘文化数据价值,贯通各类文化机构数据中心,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鼓励依托市场化机制开发文化大模型。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促进文物病害数据、保护修48、复数据、安全监管数据、文物流通数据融合共享,支持实现文物保护修复、监测预警、精准管理、应急处置、阐释传播等功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支持旅12游经营主体共享气象、交通等数据,在合法合规前提下构建客群画像、城市画像等,优化旅游配套服务、一站式出行服务。提升旅游治理能力,支持文化和旅游场所共享公安、交通、气象、证照等数据,支撑“免证”购票、集聚人群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十一)数据要素医疗健康提升群众就医便捷度,探索推进电子病历数据共享,在医疗机构间推广检查检验结果数据标准统一和共享互认。便捷医疗理赔结算,支持医疗机构基于信用数据开展先诊疗后付费就医。推动医保便民服务。依法依规探索推进医保与商业健康49、保险数据融合应用,提升保险服务水平,促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协同发展。有序释放健康医疗数据价值,完善个人健康数据档案,融合体检、就诊、疾控等数据,创新基于数据驱动的职业病监测、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等公共服务模式。加强医疗数据融合创新,支持公立医疗机构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向金融、养老等经营主体共享数据,支撑商业保险产品、疗养休养等服务产品精准设计,拓展智慧医疗、智能健康管理等数据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提升中医药发展水平,加强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等健康服务全流程的多源数据融合,支撑开展中医药疗效、药物相互作用、适应症、安全性等系统分析,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十二)数据要素应急管理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探50、索利用电力、通信、遥感、消防等数据,实现对高危行业企业私挖盗采、明停暗开行为的精准监管和城市火灾的智能监测。鼓励社会保险企业围绕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研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评估模型,开发新险种,提高风险评估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提升自然灾害监测评估能力,利用铁塔、电力、气象等公共数据,研发自然灾害灾情监测评估模型,强化灾害风险精准预警研判能力。强化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等监测数据的融合分析,提升地震预测预警水平。提升应急协调共享能力,推动灾害事故、物资装备、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经营许可等数据跨区域共享共用,提高监管执法和救援处置协同联动效率。(十三)数据要素气象服务降低极端天气气候51、事件影响,支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数据与气象数据融合应用,实现集气候变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13风险转移的智能决策新模式,防范化解重点行业和产业气候风险。支持气象数据与城市规划、重大工程等建设数据深度融合,从源头防范和减轻极端天气和不利气象条件对规划和工程的影响。创新气象数据产品服务,支持金融企业融合应用气象数据,发展天气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和气候投融资新产品,为保险、期货等提供支撑。支持新能源企业降本增效,支持风能、太阳能企业融合应用气象数据,优化选址布局、设备运维、能源调度等。(十四)数据要素城市治理优化城市管理方式,推动城市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多维度数52、据融通,支撑公共卫生、交通管理、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基层治理、体育赛事等各领域场景应用,实现态势实时感知、风险智能研判、及时协同处置。支撑城市发展科学决策,支持利用城市时空基础、资源调查、规划管控、工程建设项目、物联网感知等数据,助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策略精细化、智能化。推进公共服务普惠化,深化公共数据的共享应用,深入推动就业、社保、健康、卫生、医疗、救助、养老、助残、托育等服务“指尖办”“网上办”“就近办”。加强区域协同治理,推动城市群数据打通和业务协同,实现经营主体注册登记、异地就医结算、养老保险互转等服务事项跨城通办。(十五)数据要素绿色低碳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精细化水平,推进气象53、、水利、交通、电力等数据融合应用,支撑气象和水文耦合预报、受灾分析、河湖岸线监测、突发水事件应急处置、重污染天气应对、城市水环境精细化管理等。加强生态环境公共数据融合创新,支持企业融合应用自有数据、生态环境公共数据等,优化环境风险评估,支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设计和绿色信贷服务。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制造与能源数据融合创新,推动能源企业与高耗能企业打通订单、排产、用电等数据,支持能耗预测、多能互补、梯度定价等应用。提升废弃资源利用效率,汇聚固体废物收集、转移、利用、处置等各环节数据,促进产废、运输、资源化利用高效衔接,推动固废、危废资源化利用。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支持打通关键产品全生产周期的物料、54、辅料、能源等碳排放数据以及行业碳足迹数据,开展产品碳足迹测算与评价,引导企业节能降碳。四、强化保障支撑14(十六)提升数据供给水平完善数据资源体系,在科研、文化、交通运输等领域,推动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开展行业共性数据资源库建设,打造高质量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加大公共数据资源供给,在重点领域、相关区域组织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部省协同的公共数据授权机制。引导企业开放数据,鼓励市场力量挖掘商业数据价值,支持社会数据融合创新应用。健全标准体系,加强数据采集、管理等标准建设,协同推进行业标准制定。加强供给激励,制定完善数据内容采集、加工、流通、应用等不同环节相关主体的权益保护规则,在保护个55、人隐私前提下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十七)优化数据流通环境提高交易流通效率,支持行业内企业联合制定数据流通规则、标准,聚焦业务需求促进数据合规流通,提高多主体间数据应用效率。鼓励交易场所强化合规管理,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服务生态,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安全可信流通环境,深化数据空间、隐私计算、联邦学习、区块链、数据沙箱等技术应用,探索建设重点行业和领域数据流通平台,增强数据利用可信、可控、可计量能力,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培育流通服务主体,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通过新建或拓展既有园区功能等方式,建设数据特色园区、虚拟园区,推动数据商、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等协同发展。完善培育数据商的支持举措。促进数56、据有序跨境流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优化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措施,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探索。(十八)加强数据安全保障落实数据安全法规制度,完善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等制度,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数据安全保障水平。丰富数据安全产品,发展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精细化、专业型数据安全产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解决方案和工具包,支持发展定制化、轻便化的个人数据安全防护产品。培育数据安全服务,鼓励数据安全企业开展基于云端的安全服务,有效提升数据安全水平。五、做好组织实施(十九)加强组织领导15发挥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强化重点工作跟踪和任务57、落实,协调推进跨部门协作。行业主管部门要聚焦重点行业数据开发利用需求,细化落实行动计划的举措。地方数据管理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落实方案,因地制宜形成符合实际的数据要素应用实践,带动培育一批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营造良好生态。(二十)开展试点工作支持部门、地方协同开展政策性试点,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结合场景需求,研究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落地举措,探索数据流通交易模式。鼓励各地方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强模式创新,及时总结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推动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数据资源进行会计处理。(二十一)推动以赛促用组织开展“数据要素”大赛,聚焦重点行58、业和领域搭建专业竞赛平台,加强数据资源供给,激励社会各界共同挖掘市场需求,提升数据利用水平。支持各类企业参与赛事,加强大赛成果转化,孵化新技术、新产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完善数据要素生态。(二十二)加强资金支持实施“数据要素”试点工程,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他各类资金加大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依法合规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发挥相关引导基金、产业基金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数据产业。支持数据商上市融资。(二十三)加强宣传推广开展数据要素应用典型案例评选,遴选一批典型应用。依托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及各类数据要素相关会议、论坛和活动等,积极发布59、典型案例,促进经验分享和交流合作。各地方数据管理部门要深入挖掘数据要素应用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影响力。163.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2024-02-05)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充分发挥数据资产价值60、作用,保障数据资产安全,更好地服务与保障单位履职和事业发展,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738 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财资2023141 号)等有关规定,现就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工作通知如下:一、明晰管理责任,健全管理制度(一)明晰责任。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在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持有或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管理服务潜力或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数据资源。地方财政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建立健全数据资产管理制度及机制,并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本部门数据资产管理工作,指导、监督所属单位数据资产管理工作61、。各部门所属单位负责本单位数据资产的具体管理。(二)健全制度。各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办法,针对数据资产确权、配置、使用、处置、收益、安全、保密等重点管理环节,细化管理要求,明确操作规程,确保管理规范、流程清晰、责任可查。涉及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二、规范管理行为,释放资产价值(三)从严配置。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通过自主采集、生产加工、购置等方式配置数据资产。加强数据资产源头管理,在依法履职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应当按照规定的范围、方法、技术标准等进行自主采集、生产加工数据形成资产。通过购置方式配置数据资产的,应当根据依62、法履职和事业发展需要,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按照预算管理规定科学配置,涉及政府采购的应当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17定。(四)规范使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规定,做好数据资产加工处理工作,提高数据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规范数据资产授权,经安全评估并按资产管理权限审批后,可将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授权运营主体进行运营。运营主体应当建立安全可信的运营环境,在授权范围内运营,并对数据的安全和合规负责。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对外授权有偿使用数据资产,应当严格按照资产管理权限履行审批程序,并按照国家规定对资产相关权益进行评估。不得利用数据资产进行担保,新增政府隐性债务。严禁借授权有偿使用数据资产的名义63、,变相虚增财政收入。(五)开放共享。积极推动数据资产开放共享,在确保公共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加强数据资产汇聚共享和开发开放,促进数据资产使用价值充分利用。加大数据资产供给使用,推动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业的数据资产有条件无偿使用,探索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数据资产有条件有偿使用。依法依规予以保密的数据资产不予开放,开放共享进入市场的数据资产应当明确授权使用范围,并严格授权使用。(六)审慎处置。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应当根据依法履职、事业发展需要和数据资产使用状况,经集体决策和履行审批程序,依据处置事项批复等相关文件及时处置数据资产。确需彻底删除、销毁数据资产的,应当按照保密制度的规定,利用64、专业技术手段彻底销毁,确保无法恢复。(七)严格收益。建立合理的数据资产收益分配机制,依法依规维护数据资产权益。行政单位数据资产使用形成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和国库集中收缴制度的有关规定管理。事业单位数据资产使用形成的收入,由本级财政部门规定具体管理办法。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的处置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和国库集中收缴制度的有关规定管理。任何行政事业单位及个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多收、少收、不收、少缴、不缴、侵占、私分、截留、占用、挪用、隐匿、坐支数据资产相关收入。(八)夯实基础。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要结合数据资源目录对数据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并按照固定资产等资产基础分类与代码(GB/65、T 14885-2022)等国家标准,加强数据资产登记,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建立并完善资产信息卡。18三、严格防控风险,确保数据安全(九)维护安全。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要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制度规定,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数据资产安全管理制度和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推进数据资产分类分级管理,把安全贯穿数据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数据资产安全风险,切实筑牢数据资产安全保障防线。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应当按规定做好国家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十)加强监督。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要加强数据资66、产监督,坚持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构筑立体化监督网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等各类监督,确保数据资产安全完整。(十一)及时报告。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应当将数据资产管理情况逐步纳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数据资产作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新兴资产类型,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本通知要求,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因地制宜探索数据资产管理模式,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更好发挥数据资产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4.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67、方案(20242026 年)(年)(2024-04-02)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创新引领和服务发展,坚19持需求导向和能力导向,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用 3 年左右时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壮大、68、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更好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二、重点任务(一)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新职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关键,制定颁布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培训教程,分职业、分专业、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衔接认定相应职称。在项目实施基础上,构建科学规范培训体系,开辟数字人才自主培养新赛道。(二)推进数字技能提升行动。适应数字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大力培养数字技能人才。加快开发一批数字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基本职业培训包、教材课程等,依托互联网平台69、加大数字培训资源开放共享力度。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支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加强创新型、实用型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依托龙头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开展数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三)开展数字人才国际交流活动。加大对数字人才倾斜力度,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支持一批留学回国数字人才创新创业,组织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回国服务。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支持数字人才在园内创新创业。推进引才引智工作,支持开展高层次数字人才出国(境)培训交流,加强与共70、建“一带一路”国家数字人才国际交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骨干人才。(四)开展数字人才创新创业行动。支持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业载体、创业学院,深度融合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等资源链条,加大数字人才创业培训力度,促进数字人才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细分领域专业投资机构,投成一批数字经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支持数字经济“硬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发展。加快建20设一批数字经济领域专业性国家级人才市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数字人才孵化器、产业园、人力资源服务园,培育发展一批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数字人才流动71、、求职、就业提供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五)开展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紧贴企业发展需求开设订单、订制、定向培训班,培养一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数字素养和专业水平,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数字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作用,利用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开展高层次数字人才高级研修和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加快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等人才工程向数字领域倾斜。加强数字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建设,加大博士后人才培养力度。(六72、)举办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活动。在全国技能大赛专设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数字职业竞赛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选拔培养数字人才。在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数字领域,促进高水平数字人才与项目产业对接。支持各地和有关行业举办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三、政策保障(一)优化培养政策。结合数字人才需求,深化数字领域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加强高等院校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新增一批数字领域新专业。推进数字技术相关课程、教材教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深化产学研融合,支持高校、科研院73、所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数字人才。(二)健全评价体系。持续发布数字职业,动态调整数字职称专业设置。支持各地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增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职称专业。健全数字职业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完善数字经济相关职业资格制度。规范数字技能人才评价,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政策。开展数字领域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推动数字技术工程师国际互认。21(三)完善分配制度。完善数字科技成果转化、增加数字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制定数字经济从业人员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数字人74、才特点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强化薪酬信息服务,指导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发布数字职业从业人员工资价位信息。(四)提高投入水平。探索建立通过社会力量筹资的数字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企业应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不断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培训投入力度。各地应将符合本地需求的数字职业(工种)培养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培训机构目录、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对符合条件人员可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评价补贴、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对跨地区就业创业的允许在常住地或就业地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五)畅通流动渠道。畅通企业数字人才向高校流动渠道,支持高校设立流动岗位,吸引符合条件的企业高75、层次数字人才按规定兼职,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数字领域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兼职创新、在职和离岗创办企业。(六)强化激励引导。通过国情研修、休假疗养,开展咨询服务、走访慰问等方式,加强对高层次数字人才的政治引领。将高层次数字人才纳入地方高级专家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在住房、落户、就医服务、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创业投资、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支持或提供便利。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和培育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数字人才成长成才良好环境。各部门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加强数字人才培育的重要性,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着力造就大批高水平数76、字人才,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组织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等各方作用,形成工作合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承担政策制定、资源整合、质量监管等职责,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抓好督促落实。网信、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数据等部门要立足职能职责,主动谋划实施好本行业本系统本领域重点项目。财政部门要确保相关财政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行业组织要共同做好数字人才有关工作,确保取得实效。225.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计划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7 年年)(2024-05-29)信息化标准是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信息化驱动引领高质量发77、展的重要支撑。为深入落实“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系统推进,健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信息化发展综合能力,有力推动网络强国建设,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发展和标准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标准化基础能力、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标准实施、增强国际影响力,以标准建设支撑引领信息化发展,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培育壮大新质78、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统筹谋划、整体部署,促进信息化各类各层级标准协调发展,加强与国家战略规划的统筹衔接,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机制建设,提升标准规划、制定、宣传和实施各阶段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坚持需求导向。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开展标准工作的积极性,推动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按照“先用先行”的思路推进信息化标准制修订和实施。坚持重点推进。围绕国家信息化和标准化发展战略任务,以标准化促进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数据价值释放、产业转型发展、惠民为民服务、治理能力提升,引领和驱动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坚持开放合作。立足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79、际标准制定,持续增强国际标准影响力,大力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利用信息化标准领域双边、多边国际合作平台,推动我国信息化领域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三)发展目标23到 2027 年,信息化标准工作机制更加健全,信息化标准体系布局更加完善,标准研制、服务等基础能力进一步夯实,发布一批高质量的信息化标准,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标准化人才队伍,标准质量显著提升,实施效果明显增强,信息化标准在引领技术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国际标准贡献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二、创新信息化标准工作机制(一)完善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紧紧把握信息化发展新趋势,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健全完善我国80、信息化标准体系。围绕国家信息化发展重大战略规划实施,制定年度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明确信息化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重点,研究发布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持续更新完善信息化领域重点标准清单,推进信息技术通用标准和各行业领域信息化应用标准的衔接协调。(二)优化信息化标准管理制度统筹推进信息化领域重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规范标准化工作各环节管理,健全信息化标准制定实施的重大争议协调解决机制,破除领域局限,避免标准重复立项、标准缺位、内容交叉、指标不一等问题,推动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加强对部门、行业、地方、团体和企业等信息化标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鼓励标准创新,进一步强化市场在信息化标准制定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推81、动先进适用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制定行业标准,以及推动企业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时,充分听取所在行业企业意见。(三)强化信息化标准实施应用建立健全法规引用标准机制,加大政策实施标准配套力度,在法规和政策文件制修订时积极应用相关信息化标准。促进信息化标准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政府采购、招投标、工程造价管理等活动中深入实施应用,推进以标准为依据开展宏观调控、产业推进、行业管理、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信息化标准试点示范工作,完善对标达标工作机制,提升信息化标准执行能力。三、推进重点领域标准研制(一)关键信息技术241.强化通用技术标准研制。加快基础82、软件标准研制,完善服务器、桌面、移动等通用操作系统及工业操作系统、新型操作系统等操作系统标准,研制关系型、图形等数据库标准,推进新型应用服务器、消息、缓存、数据存储等中间件标准制定。加强工业软件标准建设,开展通用基础、产品、数据模型、测试验证、系统集成、行业应用等方面的标准研制,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标准制定。围绕集成电路关键领域,加大先进计算芯片、新型存储芯片关键技术标准攻关,推进人工智能芯片、车用芯片、消费电子用芯片等应用标准研制。2.布局新兴技术领域标准。完善人工智能标准,强化通用性、基础性、伦理、安全、隐私等标准研制。加快推进83、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标准研制。推动区块链标准建设,加快底层平台、智能合约、共识机制、跨链互操作等共性关键标准制定,推进重点领域的应用和服务标准研制。完善云计算标准,加快云原生、云操作系统、分布式云、边缘云、云迁移、云化应用、智能云服务等标准研制。加快量子信息标准布局,推动术语、功能模型、参考架构等基础通用标准研制,开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推进脑机接口标准研究,加强输入输出接口、脑信息编解码算法、脑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和应用标准研制。加快建设下一代互联网、Web3.0、元宇宙等新兴领域标准化项目研究组,推进基础类标准研制,探索融合应用标准。(二)数字基础设施84、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加强千兆光网、5G 演进技术标准和应用研究,完善行业应用标准。推进 6G 技术和标准同步研制。加快 IPv6 在创新技术、检测、终端、安全等方向的标准研制。加快制定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北斗通信、卫星互联网标准研制。健全物联网标准,加快物联感知、网络传输、服务支撑等标准制修订。2.推进算力基础设施标准研制。建设“算、存、运”一体化算力基础设施标准体系,面向融合共生的技术发展趋势,推进云计算、边缘计算、高性能计算等异构算力中心的共性标准研究。开展算力接入、调度、服务等相关标准研制。开展云网协同标准研制,促进云间互联互通。3.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标准化水平。健全工85、业互联网标准,加快工业互联网标25识解析、工业模型与组件等标准建设。推动工业 App、工业 5G 应用标准化工作,研制新兴领域工业 App、产业技术应用相关标准。完善车联网标准,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基础地图、信息通信、智能交通、车载音视频、车辆智能管理、电子产品与服务等相关标准研制。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和国土空间信息模型相关标准研制。推进时空信息标准建设,加快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等相关标准研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标准研制。(三)数据资源1.强化数据资源基础标准建设。完善数据采集、存储、访问、使用、销毁等数据技术标准。加快制定元数据、主数据、数据质量等数据治理标准,推进86、重点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推进数据密码保护、数据分类分级、数据脱敏脱密、数据跨境传输等数据安全相关标准研制。推动数据要素流通标准研制。2.创新公共数据资源利用标准。鼓励重点行业、地区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路径,开展技术架构、管理要求、应用服务、绩效评估等重点方向的标准研制。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开发利用的公共数据,鼓励更多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推动公共数据开放相关标准研究,支持重点行业和地区开展公共数据资源业务标准、技术标准体系研制。(四)产业数字化1.提升农业信息化标准水平。加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信息化标准研制力度,加快农业物联网、农业农村大数据、农产品电子商务等重点标准87、制修订工作。健全农机辅助驾驶、作业质量检测、设施环境调控等智慧农业相关标准,提升农业装备信息化水平。2.健全制造业信息化标准。加强智能制造、两化融合技术和产品标准供给,智能装备、智能工厂、制造业数字化仿真、设备数字化管理、设备数字孪生等领域标准研制。健全数字化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标准,加快原材料、制造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加强产业链协同标准研究,支撑重点产业“强链、稳链、延链”。围绕企业系统性转型需求,加强体系架构方法标准研制,引领企业发展战略转变、数字能力提升、技术融合应用、管理优化变革、业务模式创新,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3.强化服务业信息化标准。推动行业、企业研制跨境电88、商平台、绿色电商、26直播带货等数字商务标准规范,规范引领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推进数字化运输、数字化递送等智慧物流标准的研制。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围绕批发零售、餐饮、旅游、体育、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开展标准研制和应用推广。(五)电子政务1.加快政务运行标准建设。完善协同办公、辅助决策、行政监督、政务网络、电子文件管理、政务信息公开等标准。强化电子政务网络标准建设,加快一体化协同办公体系标准建设,提升机关内部办公、电子文件管理、事务管理和内部服务线上办理水平。加强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档案等决策信息资源系统标准建设,提升政务科学化决策水平。推进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全流程数字化运行89、、管理和监督标准建设,提升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水平。推进政务信息分类分级、集中统一、共享共用、动态更新标准建设,提升政务公开水平。2.完善政务应用标准建设。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加快“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跨省通办”“一网通办”等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建设。加强政府网站、政务 App、数字身份认证、婚姻认证、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发票、电子会计凭证等政务应用标准建设,完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标准规范体系,健全政务应用标准体系。3.加强政务治理标准建设。加快市场行为、信用风险、政务诚信评价、产品质量、“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等标准建设,提升一体化在线监管能力。加强网上信访、网90、上调解、智慧法律援助、“智慧应急”、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公共安全大数据等标准建设,提升数字化社会管理能力。加快经济运行动态感知、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投资监督管理、财政预算管理、数字经济治理、经济监测预警、宏观调控决策等信息化标准建设,提升政府经济调节数字化水平。(六)信息惠民1.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建设。围绕城市感知体系、城市信息模型、城市数字孪生、城市数据利用、城市大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等方面推进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研制,为智慧城市应用建设提供支撑。加强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保障等标准研制应用力度。推进城市时空大数据和城市地理信息相关标准研制。开展“数字住建”系列标准研究91、,引导房屋、工程建设27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加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等标准研制,加快推进智能建造、智慧工地标准建设,支撑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与评估评价,促进智慧城市规范化建设。推进智慧社区、数字家庭标准建设。2.加快数字乡村标准研制。加强数字乡村术语、参考架构、评价指标等基础标准研制,引导数字乡村建设规范发展。开展乡村数据资源分类、乡村数字治理、综合治理平台等技术与平台标准研制。加强乡村数字化标准供给,强化产业、文化、公共服务、环境监测等乡村数字化标准研制。3.健全数字公共服务标准。加快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标准研制,提升教育、医疗、就业92、、交通、体育等领域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推进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保险、社区服务、养老抚幼、无障碍服务、社会救助、扶残助残、殡葬服务等领域信息应用服务标准工作,以标准化促进信息惠民。(七)数字文化1.推进文化数字化标准研制。加强文物、古籍、美术、民间文艺等传统文化数字化相关标准研制。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考古、文化遗产等领域保护的信息化标准制修订。推进文化和旅游、文物、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电影等不同领域文化资源数据标准建设,支持文化资源库建设。2.加强网络文化标准建设。开展网络文学、网络表演、网络艺术品、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娱乐、网络演出剧(节)目、网络视听、网络广93、告等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标准制修订。加强全息影像、高新格式电影、虚拟现实、多语言交互、高逼真等音视频感受技术标准研制。3.健全数字文化服务标准。推进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等文化场馆的信息化服务标准研制。推进数字版权标准建设,开展文化资源和文化数字内容确权、评估、匹配、交易、分发等标准研制。推动数字展厅、公共文化云、文化体验空间等数字服务应用标准建设。加快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融合生产、网络智慧传播、终端智能接收、安全智慧保障等标准化建设。加强各级融媒体中心(平台)规范化建设,完善全媒体传播标准。(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1.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化标准。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报94、预警、决策28分析等信息化标准,探索制定生态环境综合防治、保护修复、效益评估等方面信息化标准。研究制定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标准体系,加快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智能化遥感监测标准研制,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应用和评价等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和风险评估等信息化标准制定和应用。2.健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标准。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改造、数字化能源资源碳排放管理、数字化产品碳足迹核算、绿色产品数字化标识认证标准。开展碳汇计算、评估、交易等信息化标准工作。加强绿色算力标准研究,完善算力调配、节能评价、效能评估等标准,推动95、数据中心集约化、绿色化建设。加快推动数据中心、通信基站、服务器等数字设备节能降碳标准制修订。3.研制绿色智能生活标准。研究制定绿色低碳行为减碳量标准,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研究推动个人碳排放碳积分标准制修订。推进共享出行、绿色电商等生活场景碳积分互认互换标准研制,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四、推进信息化标准国际化(一)深化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积极参加信息化领域国际标准活动,参与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标准合作议题,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信息化标准对接合作,加强与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标准化交流,深化与东北亚、欧洲、非洲、拉美等地区标准化合作,在自贸协定谈判中96、积极推动纳入标准合作等议题,推进标准信息共享与服务,发展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二)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组织工作深入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标准组织和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工作。提高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水平,鼓励信息化领域高水平专家在国际标准组织任职。支持我国企业、合作平台和社会团体参与国际标准研制,推动我国先进技术与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三)推动国际国内标准协同发展加大国家信息化标准外文版供给,提高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的一致性程度,推动信息化标准兼容互认。支持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积极29参与信息化领域各类国际性专业标97、准组织。支持信息化领域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来华落驻。加强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推动信息技术领域专利创造与国际标准研制同步进行。五、提升信息化标准基础能力(一)优化标准供给结构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布局,支持信息化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科研院所、优势团体、企业深度合作,形成“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的闭环创新机制,提高标准质量水平。围绕国家区域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支持地区间联合开展信息化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加强行业应用标准和信息化基础通用技术标准的衔接,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研制具有先进性、引领性的团体标准。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引导企业提升标准化能力。培育一批98、专业的信息化标准服务机构,面向社会开展标准化政策研究、技术咨询等专业支撑服务。(二)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开展标准化人才岗位能力认证,深化标准化课程建设,鼓励高校、职业院校等开设标准化相关课程,加快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引进海外高层次标准化人才,建立国际标准化人才库。完善标准化人才激励政策,推动标准化研究成果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评选等有机衔接,将标准化人才培养纳入各地区、各行业人才培养计划。(三)推动标准数字化发展开展标准数字化理论、方法等基础方面的研究,建立完备的标准数字表达、应用体系。重点突破机器可读标准、开源标准、99、标准数字化验证等关键技术,加快启动存量标准结构化、数据化转型。加快标准数字化研制、管理、应用、服务、监督、评价等研究,促进标准化工作降本提质增效。结合政府与企业实际需求,开展标准数字化试点应用,并逐步推广至各标准化关键环节,构建“政产学研用”数字标准生态,充分发挥标准化支撑引领能效。六、组织保障(一)加强统筹协调30完善国家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工作统筹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协调解决国家信息化标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讨论信息化领域重点国家标准立项和发布,确保信息化领域各类各层级标准有效衔接,定期向社会公开信息化标准制修订情况、实施情况和应用效果,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有效落实。涉及国家100、信息化标准工作中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事项协商,由中央网信办负责组织开展业务指导,由国家标准委负责标准制定、实施、监督工作的规范管理。各部门要将信息化标准工作与本部门信息化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推进,强化对本领域事业单位、学会协会和标准化组织的指导,提高有关单位信息化标准研制和应用推广能力。(二)强化政策支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将信息化标准工作作为信息化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围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重点工程和优先行动,强化政策资金支持,鼓励相关工作形成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作为政府采购招投标的参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团体标准建设,提升标准研制、资金保障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三)101、营造良好氛围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渠道,普及信息化标准理念,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标准认知。定期举办信息化标准主题活动,扩大政府、企业、高校的参与度,发挥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全方位讲好信息化标准故事,支持培育和发展信息化标准文化。31B.法律法规篇B.法律法规篇32一、国家篇一、国家篇331.工业领域数据安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工业领域数据安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4-2026 年)(年)(2024-02-23)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等各环节,保障数据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大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据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102、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等在工业领域落地实施,加快提升工业领域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安全基石,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构建完善工业领域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为主线,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核心,以保护重要数据、提升监管能力、强化产业支撑等为重点,提高数据安全治理能力,促进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动和价值释103、放,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提供坚实支撑。(二)基本原则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加强顶层谋划,系统推进数据安全组织架构、政策制度、管理机制、标准规范、技术手段建设和产业发展工作。以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要系统平台、重要数据保护为切入点,以点带面促进整体保护水平提升。政府引导,协同共治。综合运用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等方式,选树标杆典型,强化监管执法,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力量,形成数据安全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场景牵引,分业施策。摸清数据处理重点环节风险易发场景的特点规律,紧贴业务场景数据保护需求,强化科学防控。结合行业特104、色、数据特征等,差异化指导、精准化施策,加速提升行业数据安全管理水平。创新驱动,技管结合。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技术、产品与服务,适应新时期34工业领域数据安全保护新形势、新特点和新需求。注重“以技管数”手段建设和运用,与日常监管形成合力。(三)总体目标到 2026 年底,工业领域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数据安全保护意识普遍提高,重点企业数据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到位,重点场景数据保护水平大幅提升,重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数据安全政策标准、工作机制、监管队伍和技术手段更加健全。数据安全技术、产品、服务和人才等产业支撑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实现各工业行业规上企业数据安全要求宣贯全覆盖。开展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的企105、业超 4.5 万家,至少覆盖年营收在各省(区、市)行业排名前 10%的规上工业企业。立项研制数据安全国家、行业、团体等标准规范不少于 100 项。遴选数据安全典型案例不少于 200 个,覆盖行业不少于 10 个。数据安全培训覆盖 3 万人次,培养工业数据安全人才超 5000 人。二、重点任务(一)提升工业企业数据保护能力1.增强数据安全保护意识。加大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宣贯培训力度,提高各行业企业数据安全意识。督促企业依法依规落实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压实各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数据安全第一责任,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配足数据安全岗位和人员队伍,定期开展数据安全教育培训。引106、导企业贯彻发展与安全并重原则,将数据安全管理要求融入本单位发展战略和考核机制,加强数据安全工作与业务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2.开展重要数据安全保护。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等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梳理识别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形成目录并及时报备。督促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明确数据安全负责人和管理机构,落实数据分级防护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整改安全隐患,按要求报送评估报告。指导企业加强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安全风险监测与应急处置,及时报告重大风险事件。推动各行业企业加强商用密码应用保护数据安全。3.强化重点企业数据安全管理。遴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代表行业发107、展水平、关系产业链安全稳定或关乎国家安全的企业,滚动编制工业领域数据安全风险防35控重点企业名录。将名录内企业作为数据安全监管重点,督促其在落实数据安全要求基础上,着重提升风险监测、态势感知、威胁研判和应急处置等能力。发挥部省两级主管部门作用,统筹各方数据安全监测预警手段和技术力量,加强技术支持,协同做好企业数据安全保护。4.深化重点场景数据安全保护。指导企业围绕数据汇聚、共享、出境、委托加工等重点数据处理场景,排查数据安全保护薄弱点,实施贴合行业特点的数据保护措施。聚焦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服务外包、上云上平台等典型业务场景,厘清多主体数据安全责任界面和衔接模式,建立全链条全方位数据安全保护体系108、。针对勒索病毒攻击、漏洞后门、人员违规操作、非受控远程运维等易发频发风险场景,加强风险自查自纠,采取精准的管理和防护措施。面向数据要素大规模流通交易典型场景,打造一批安全解决方案。专栏 1 数据安全保护筑基工程1.夯实数据分类分级基础。分行业分领域研究制定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识别细则,形成“1+N”的工业领域数据分类分级规范体系,科学指导各行业落地实施。持续迭代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目录,逐步摸清行业重要数据规模、分布、处理等情况,明确行业重点保护数据对象。2.编制数据保护实践指南。结合重点数据处理场景、典型业务场景、易发频发风险场景等数据安全保护需求和难点,研究制定工业领域数据安全保护实践系列指南109、,为企业数据保护和风险防范提供实操参考。面向数据出境需求较大的重点行业,分类制定数据出境安全指引,指导企业依法依规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3.分业推进数据安全保护能力跃升。在有序推进宣贯培训、分类分级保护等工作基础上,立足钢铁、汽车、纺织、集成电路等行业实际,聚焦重点场景、重点环节、重要系统平台、重要数据等,进一步加强行业数据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和保护力度,实现行业数据安全保护能力整体跃升。(二)提升数据安全监管能力5.完善数据安全政策标准。建立健全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推动出台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应急预案、行政处罚裁量指引等政策文件。持续完善重要数36据识别、备案、分级防护、风险评估等全流程监管110、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组建工业领域网络与数据安全行业标准化组织,发布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快研制重要数据识别、安全防护、风险评估、产品检测、密码应用等亟需标准。鼓励地方参照制定本地区数据安全政策。6.加强数据安全风险防控。完善工业领域数据安全风险信息报送与共享工作机制,组建数据安全风险分析专家组,动态管理风险直报单位库,协同加强地方力量,常态化开展风险监测、报送、预警、处置等工作。摸排数据安全风险事件特点和规律,建立重大风险事件案例库,加强案例剖析和风险提示。面向重点行业开展“数安护航”专项行动,定期组织“数安铸盾”应急演练,提升事件快速反应、规范处置、协同联动水平。专栏 2 打造数据安全111、风险防控品牌1.“数安护航”专项行动。分行业、分批次集中开展数据安全风险排查和防范,聚焦数据泄露、篡改、滥用、违规传输、非法访问、流量异常等突出风险,利用企业自查、远程检测、现场诊断等手段,针对性增强风险应对处置能力。2.“数安铸盾”应急演练。面向重点行业,模拟勒索病毒攻击、供应链攻击等易发典型数据安全风险事件,组织开展全要素、全流程应急演练,持续优化事件响应流程和机制,锻炼培养一批应急支撑队伍。7.推进数据安全技术手段建设。统筹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平台,建立工业领域数据安全工具库,形成集数据资源管理、态势感知、风险信息报送与共享、技术测试验证、事件应急响应等功能于一体的技术能力,112、加强与网络安全技术、密码技术手段协同。推动有条件的地方、行业、企业等加快建立数据安全风险监测与应急处置等技术手段,强化“部-省-企业”技术能力三级联动,不断提升技术保障水平。37专栏 3 数据安全技术保障工程1.统筹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平台。建立完善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监测、信息报送与共享、应急管理、安全评估等系统功能,强化风险统一汇集、分析、研判和通报,支撑事件应急处置、辅助决策、跟踪追溯等工作,提供风险评估、出境安全评估、防护能力评估等服务,覆盖不少于 20 个省级(行业级)节点和 500 个企业节点。2.建立工业领域数据安全工具库。围绕数据分类分级、安全防护、检测评估、合规检查、113、应急处置、攻击追溯、密码应用等方面,研发一批规范化、便携式的工具,为高效开展数据安全监管和保护工作提供支撑。8.锻造数据安全监管执法能力。规范数据安全事件调查处置程序,丰富取证方法和手段。加快完善数据安全执法流程和工作机制,推动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将数据安全纳入本地区行政执法事项清单,指导各行业、各地方依法严格处置违法行为,加强执法案例宣介与警示教育。建立健全数据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投诉举报机制,多渠道收集违法违规线索。加大监管执法人员培训力度,推动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强化数据安全监管力量,打造专业化、规范化监管执法队伍。(三)提升数据安全产业支撑能力9.加大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工业数114、据智能分类分级、工业数据库审计、低时延加密传输等共性技术优化升级。加大适配工业业务场景和数据特征的轻量级数据加密、隐私计算、密态计算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持使用商用密码技术保障工业领域数据安全。围绕工业数据泄露、窃取、篡改等风险,推动流量异常监测、攻击行为识别、事件追溯和处置等产品研发。加强面向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兴应用的数据安全架构设计。支持工业领域数据安全“产品+服务”供给模式创新。10.促进应用推广和供需对接。加大多方安全计算、数据防勒索、数据溯源、商用密码等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的试点应用。组织遴选一批在各行业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通用数据安全技术和产品,打造一批面向行业、面向场115、景、面向中小企38业的数据安全解决方案,形成一批工业领域数据安全典型案例,分行业、分地区开展宣传推广。推动各行业利用主题沙龙、路演等渠道开展数据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供需对接活动。发挥数据安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强化信息共享、资源对接等服务。11.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面向不同行业、岗位、层级数据安全工作需求,推动专业化、特色化数据安全教材课程开发,规范化开展职业人才资格认定。支持产学研用各方加强合作,依托培训中心、实训基地、网络学习平台等联合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实战型技能人才,通过技能竞赛、技术交流、学习进修、岗位练兵等形式持续促进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鼓励工业企业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绩效评价机116、制,加强数据安全人才激励。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工作统筹,做好与国家数据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的衔接。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实施方案。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细化工作方案,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机构等在实施方案宣贯、手段建设指导、技术交流合作、成果应用推广等方面的专业作用,引导企业加强数据安全能力建设。(二)加大资源保障。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工业领域数据安全工作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产融合作,支持数据安全企业参与“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通过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获得便捷高效的金融117、服务。鼓励各地将数据安全纳入地方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相关规划,在支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项目时,同步明确数据安全要求。引导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为数据安全防护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三)强化成效评估。各行业、各地区及时跟踪调度实施方案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做法,评估工作成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报告重大进展情况或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工作推动有力、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企业和单位予以表扬,对优秀经验做法加强提炼总结和推广应用。(四)做好宣传引导。综合利用产业活动、国际合作等方式,宣传普及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理念和举措,提高地方、企业和公众对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的认可度。39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力量118、,引导企业加强自律、凝聚共识,营造行业数据安全保护良好氛围。2.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2024-03-2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处理活动,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的,或在境外履行自然资源部门职责过程中开展的自然资源领域非涉密数据处理活动及其安全监管,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要求。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自然资源领119、域数据,是指在开展自然资源活动中收集和产生的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数据,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湿地、海域海岛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国土空间规划数据,用途管制、资产管理、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开发利用、不动产登记等自然资源管理数据。本办法所称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处理者(以下简称数据处理者),是指开展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处理活动的自然资源行业各类单位。本办法所称数据安全,是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数据处于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的状态,以及具备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第四条在国家数据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下,自然资源部承担自然资源行业、领域数据安全监120、管职责,负责督促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海洋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地方行业监管部门)开展数据安全监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具体承担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数据安全监管职责,参照本办法制定具体制度。地方行业监管部门分别负责对本地区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处理活动和安全保护进行监督管理。40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地方行业监管部门统称为行业监管部门。行业监管部门将数据安全纳入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按照“谁管业务,谁管数据,谁管数据安全”原则,落实本行业本地区本领域数据安全指导监管责任。第五条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推进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相关标准制121、修订及推广应用。第六条鼓励自然资源领域数据依法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支持数据创新应用。积极构建数据开发利用和安全产业协调共进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组织和个人权益。第七条支持开展经常性的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数据开发利用技术和数据安全专业人才,促进人才交流。第二章数据分类分级管理第八条 自然资源部组织制定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分类分级、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识别认定、数据安全保护等标准规范,指导开展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工作,编制行业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目录并实施动态管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按照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结合工作需要编制林草领域数122、据安全标准规范,指导开展林草数据分类分级工作,编制林草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目录并实施动态管理。地方行业监管部门按照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分别组织开展本地区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及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识别审核工作,编制本地区自然资源领域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目录,并上报自然资源部,目录发生变化的,应及时上报更新。数据处理者应当定期按照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梳理填报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目录。第九条根据行业特点和业务应用,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分类类别包括但不限于地理信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等,具体参照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分类分级标准规范。通过对自然资源领域数据重要123、性、精度、规模、安全风险,以及数据价值、可用性、可共享性、可开放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数据遭到篡改、破坏、泄露41或者非法获取、非法利用后的影响对象、影响程度、影响范围进行分级,分为一般数据、重要数据、核心数据。数据处理者可在此基础上细分数据的类别和一般数据级别。第十条核心数据是指对领域、群体、区域具有较高覆盖度或达到较高精度、较大规模、一定深度的重要数据,一旦被非法使用或共享,可能直接影响政治安全。核心数据主要包括关系国家安全重点领域的数据,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重要民生和重大公共利益的数据,经国家有关部门评估确定的其他数据。重要数据是指特定领域、特定群体、特定区域或达到一定精度和规模,一旦被泄124、露或篡改、损毁,可能直接危害国家安全、经济运行、社会稳定、公共健康和安全的数据。一般数据是指除重要数据、核心数据以外的其他数据。结合自然资源领域数据特点,满足以下两项(含)以上参考指标的为重要数据。(一)支撑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的“两统一”职责产生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和行业唯一性的,一旦发生数据篡改、泄露或服务中断等安全事故,将影响自然资源部门履行职责,对全国范围内服务对象产生重要影响的数据。(二)涉及国民经济和重要民生的,为其他行业、领域提供自然资源基础数据支撑的,一旦发生数据安全事故会对其他行业、领域造成重要影响的数据。(三)覆盖多个省份甚至全国,规模大、精度高,且极具敏感性、重要性的数据。(四125、)直接影响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正常运行服务的数据。(五)危害国家安全、国家经济竞争力、危害公众接受公共服务、危害公民生存条件和安定工作生活环境、危害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利益、导致社会恐慌等的数据。(六)我国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自然资源重要数据。符合重要数据指标,且关系国家经济命脉、重要民生和重大公共利益、影响政治安全的数据为核心数据。第十一条自然资源部所属的数据处理者应当将本单位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目录向自然资源部报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所属的数据处理者应当将本单位重42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目录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报备,其他数据处理者应当将本单位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目录向本地区行业监管部126、门报备。报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数据类别、级别、规模、精度、来源、载体、使用范围、对外共享、跨境传输、安全情况及责任单位情况等,不包括数据内容本身。地方行业监管部门应当在数据处理者提交报备申请后的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报备内容符合要求的,报自然资源部审核认定,自然资源部接到申请后二十个工作日完成重要数据认定,核心数据须报国家数据安全工作协调机制认定;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反馈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申请单位应当在收到反馈后的十五个工作日内再次提交申请。报备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数据处理者应当在发生变化的三个月内履行变更手续。重大变化是指数据内容发生变化导致原有级别不再适用的,或某类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127、规模变化 30%以上的,等等。第三章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第十二条数据处理者应当对数据处理活动安全负主体责任,对各类数据实行分级防护,不同级别数据同时被处理且难以分别采取保护措施的,应当按照其中级别最高的要求实施保护,确保数据持续处于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的状态。(一)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级别数据,制定数据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具体分级防护要求和操作规程。(二)根据需要配备数据安全管理人员,统筹负责数据处理活动的安全监督管理,协助行业监管部门开展工作。(三)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开展数据处理活动时,要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密码保护和保密等制度要求。(四)应当采取相应技128、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数据安全,防范数据被篡改、破坏、泄露或者非法获取、非法利用等风险。(五)合理确定数据处理活动的操作权限,严格实施人员权限管理。(六)根据应对数据安全事件的需要,制定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七)定期对从业人员开展数据安全知识和技能相关教育培训。(八)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措施。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还应当:43(一)建立覆盖本单位相关部门的数据安全工作体系,明确数据安全负责人和管理机构,建立常态化沟通与协作机制。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数据安全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中分管数据安全的班子成员是直接责任人,其他成员对职责范围内的数据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履行数据安全保129、护义务,接受监督。(二)明确数据处理关键岗位和岗位职责,并要求关键岗位人员签署数据安全责任书,责任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安全岗位职责、义务、处罚措施、注意事项等内容。应当按照业务工作需要和最小授权原则,依据岗位职责设定数据处理权限,控制重要数据接触范围,人员变动时应及时调整权限。涉及核心数据的相关关键岗位人员、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单位等,提交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进行国家安全背景审查。(三)建立内部登记、审批机制,对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的处理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并留存记录不少于六个月。(四)在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应当综合运用加密、鉴权、认证、脱敏、校验、审计等技术手段进行安全保护,并按照法律法规和130、国家有关规定要求使用商用密码进行保护。(五)涉重要数据信息系统建设、运维项目未经委托方批准不得转包、分包。建设运维人员未经委托方明确授权,不得处理委托方的重要数据。在提供涉重要数据信息系统建设、运维过程中收集、产生的数据,不得用于其他用途,服务完成后按照与委托方约定处理或及时删除。(六)应当加强人员和经费保障。第十三条数据处理者收集数据应当遵循合法、正当的原则,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收集数据。法律法规对收集数据的目的、范围有规定的,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目的和范围内收集。数据收集过程中,应当根据数据安全级别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加强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收集生产人员、设备的管理,并对收集来源、时间131、、类型、数量、精度、区域、频度、流向等进行记录。通过间接途径获取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的,数据处理者应当与数据提供方通过签署相关协议、承诺书等方式,明确双方法律责任。44第十四条数据处理者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和期限存储数据,可以从物理和环境安全、网络和通信安全、设备和计算安全、应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加强数据存储安全管控,保障存储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真实性和可用性。存储重要数据的,要落实第三级及以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存储核心数据的,要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或第四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第十五条数据处理者开展数据加工使用处理活动,应当采取访问控制、数据防泄露、操作审计等管控措施,132、确保过程安全、合规、可控、可溯源,防范数据关联挖掘、分析过程中有价值信息和个人隐私泄露的安全风险,明确数据使用加工过程中的相关责任,保证数据的正当加工使用。加工使用过程中,应当按照数据级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数据的安全性,所使用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源、收集过程须经过审查和核实。涉及利用数据进行自动化决策的,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合理。加工使用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还应当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建立数据可信可控、日志留存审计、风险监测评估、实时监控、应急处置、数据溯源等相关技术和管理机制。第十六条数据处理者应当根据传输的数据类型、级别和应用场景,制定安全策略并采取保护措施。传输重要数据133、和核心数据的,应当采取校验技术、密码技术、安全传输通道或者安全传输协议等措施。第十七条数据处理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安全有序提供数据,明确提供的范围、类别、条件、程序等,提供的数据应当限于实现数据接收方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并告知数据接收方按照对应级别进行分类分级保护,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涉及重要数据的,与数据接收方签订数据安全协议。重要数据在共享、调用过程中应当加强安全管控,采取技术措施定期监测数据共享、调用的情况,并配备风险隔离、认证鉴权、威胁告警等安全保护措施。涉及提供、共享核心数据的,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并上报自然资源部,自本年度 1 月 1 日起可能累计达到总量 30%及以上的134、,应当经自然资源部报国家数据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组织风险评估。涉及国家机关依法履职或单位内部流动的除外。第十八条数据处理者应当在数据公开前分析研判可能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产生的影响,存在显著负面影响或风险的,不得公开。政府机关部门应当遵守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务数据,依法不予公开45的除外。第十九条数据处理者应当建立数据销毁制度,明确销毁对象、规则、流程和技术等要求,对销毁活动进行记录和留存。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合同约定等请求销毁的,数据处理者应当销毁相应数据。销毁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的,要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并事前向行业监管部门报告数据销毁方案。引起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135、目录变化的,应当及时向行业监管部门报备,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对销毁数据进行恢复。第二十条数据处理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收集和产生的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确需向境外提供的,数据处理者应当落实国家网信部门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有关规定。第二十一条数据处理者因重组等原因需要转移数据的,应当明确数据转移方案。涉及重要数据的,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事前向行业监管部门报告数据转移方案。引起重要数据目录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向行业监管部门报备。第二十二条数据处理者委托他人处理、与他人共同处理数据的,数据安全责任不因委托而改变,应当通过签订合同协议等方式,明确委托方与受托方的数据安全责任和义务。涉及重要136、数据的,委托方要把安全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应当对受托方的数据安全保护能力、资质进行评估或核实,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明确受托方的数据处理权限和保护责任,并监督受托方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除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外,未经委托方同意,受托方不得将数据提供给第三方。第二十三条数据处理者应当在数据全生命周期处理过程中,记录数据处理、权限管理、人员操作等日志,并采用商用密码技术保护日志的完整性。其中,一般数据的日志留存时间不少于六个月,涉及重要数据安全事件处置、溯源的,相关日志留存时间不少于一年;涉及向他人提供、委托处理、共同处理重要数据的,相关日志留存时间不少于三年。涉及核心数据安全事件处置、溯源的相关日志留137、存时间不少于三年。第四章数据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第二十四条自然资源部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流程,组织建立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风险监测机制,建立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划分数46据安全风险和事件等级,组织建设数据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手段,形成监测、溯源、预警、处置等能力,与相关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建立林草数据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划分林草数据安全风险和事件等级,组织建设林草数据监测预警技术手段。地方行业监管部门分别建设本地区数据安全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开展本地区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风险监测,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知本地区数据处理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数据处理者应当138、开展数据安全风险监测,及时排查安全隐患,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数据安全风险。第二十五条自然资源部组织指导开展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等工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指导开展林草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等工作。地方行业监管部门分别负责组织开展本地区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重要数据处理者应当自行或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每年对其数据处理活动至少开展一次风险评估,及时整改风险问题,并向行业监管部门报送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应当包括处理的重要数据的类别、数量,开展数据处理活动的情况,面临的数据安全风险、应对措施及其有效程度等。数据处理者应当保留风险评估报告至少三年。核心数据处理者优先使用第三方评估机构开139、展风险评估。数据处理者在组织重要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时,应当对其数据查询、下载、修改、删除等重点操作的日志开展审计分析,发现违规或异常行为,应及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第二十六条自然资源部组织建立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风险信息通报机制,统一汇集、分析、研判、通报数据安全风险信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建立林草数据安全风险信息通报机制。地方行业监管部门分别汇总分析本地区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风险,根据数据安全风险的发展态势、规模大小、关联程度、现实危害等综合研判,及时将可能造成重大及以上安全事件的风险向自然资源部报告。数据处理者及时将可能造成较大及以上安全事件的风险向行业监管部门报告。47第二十七条自然资源部140、组织制定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协调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建立林草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协调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地方行业监管部门分别组织开展本地区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涉及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的安全事件,应当立即报自然资源部,并及时报告事件发展和处置情况。数据处理者在数据安全事件发生后,应当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开展应急处置,涉及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的安全事件,第一时间向行业监管部门、属地公安部门报告,事件处置完成后在一周以内形成总结报告。每年向行业监管部门报告数据安全事件处置情况。数据处理者对发生的可能损害用141、户合法权益的数据安全事件,应当及时告知用户,并提供减轻危害措施。第五章监督检查第二十八条行业监管部门对数据处理者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及本办法要求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数据处理者应当对行业监管部门监督检查予以配合。第二十九条在国家数据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统一组织下,自然资源部依法配合有关部门,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处理活动开展数据安全审查工作。第三十条数据处理者及其委托的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工作人员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个人信息、商业秘密等,应当严格保密,不得泄露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三十一条行业监管部门在履行数据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中,发现数据处理活动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的142、,可以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对数据处理者进行约谈,并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第三十二条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与相应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8第七章附则第三十三条开展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处理活动,还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三十四条涉及国家秘密信息或自然资源领域数据汇聚关联后属于国家秘密事项的数据处理活动,应当符合国家及部相关保密规定。第三十五条法律法规规定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数据处理者应当依法取得许可。第三十六条本办法由自然资源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3.促进和规范143、数据跨境流动规定(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2024-03-22)第一条为了保障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促进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于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等数据出境制度的施行,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数据处理者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识别、申报重要数据。未被相关部门、地区告知或者公开发布为重要数据的,数据处理者不需要作为重要数据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第三条国际贸易、跨境运输、学术合作、跨国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活动中收集和产生的数据向境外提供,不包含个人信息或者重要数据的,144、免予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第四条数据处理者在境外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传输至境内处理后向境外提供,处理过程中没有引入境内个人信息或者重要数据的,免予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第五条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免予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一)为订立、履行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如跨境购物、跨境寄递、跨境汇款、跨境支付、跨境开户、机票酒店预订、签证办理、考试服务等,确需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的;49(二)按照依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和依法签订的145、集体合同实施跨境人力资源管理,确需向境外提供员工个人信息的;(三)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确需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的;(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以外的数据处理者自当年 1 月 1 日起累计向境外提供不满 10 万人个人信息(不含敏感个人信息)的。前款所称向境外提供的个人信息,不包括重要数据。第六条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国家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框架下,可以自行制定区内需要纳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管理范围的数据清单(以下简称负面清单),经省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准后,报国家网信部门、国家数据管理部门备案。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负面146、清单外的数据,可以免予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第七条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数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通过所在地省级网信部门向国家网信部门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一)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或者重要数据;(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以外的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重要数据,或者自当年1月1日起累计向境外提供100万人以上个人信息(不含敏感个人信息)或者 1 万人以上敏感个人信息。属于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规定情形的,从其规定。第八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以外的数据处理者自当年1月1日起累计向境外提供 10 万人以上、不满 1147、00 万人个人信息(不含敏感个人信息)或者不满 1 万人敏感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与境外接收方订立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或者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属于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规定情形的,从其规定。第九条通过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的结果有效期为 3 年,自评估结果出具之日起计算。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开展数据出境活动且未发生需要重新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情形的,数据处理者可以在有效期届满前 60 个工作日内通过所在地省级网信部门向国家网信部门提出延长评估结果有效期申请。经国家网信部门批50准,可以延长评估结果有效期 3 年。第十条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的,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告知148、、取得个人单独同意、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等义务。第十一条数据处理者向境外提供数据的,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数据出境安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数据安全事件的,应当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向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第十二条各地网信部门应当加强对数据处理者数据出境活动的指导监督,健全完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制度,优化评估流程;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发现数据出境活动存在较大风险或者发生数据安全事件的,要求数据处理者进行整改,消除隐患;对拒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十三条2022 年 7 月 7 日公布的数据149、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 11 号)、2023 年 2 月 22 日公布的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办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 13 号)等相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规定。第十四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4.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安全管理暂行办法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安全管理暂行办法(2024-04-15)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保障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安全,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处理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下列审计业务相150、关数据处理活动的,适用本办法:(一)为上市公司以及非上市的国有金融机构、中央企业等提供审计服务的;(二)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或者超过 100 万用户的网络平台运营者提供审计服务的;(三)为境内企业境外上市提供审计服务的。51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的审计业务不属于前款规定的范围,但涉及重要数据或者核心数据的,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数据,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从外部获取和内部生成的任何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对信息的记录。数据安全,是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数据处于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的状态,以及具备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第四条 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本所的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履行数据安全保151、护义务。第五条 财政部负责全国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安全监管工作,省级(含深圳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安全监管工作。第六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指导会计师事务所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提高数据安全管理水平。第二章 数据管理第七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在下列方面履行本所数据安全管理责任:(一)建立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数据运营和管控机制;(二)健全数据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明确数据安全管理权责机制;(三)实施与业务特点相适应的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四)建立数据权限管理策略,按照最小授权原则设置数据访问和处理权限,定期复核并按有关规定保留数据访问记录;(五152、)组织开展数据安全教育培训;(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第八条 会计师事务所的首席合伙人(主任会计师)是本所数据安全负责人。第九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数据分类分级标准确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和一般数据。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应当通过业务约定书、确认函等方式明确审计资料中核心数据和重要数据的性质、内容和范围等。第十条 会计师事务所对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的存储处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存储核心数据的信息系统要落实四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存储重要数据52的信息系统要落实三级及以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数据汇聚、关联后属于国家秘密事项的,应当依照有关保守国153、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第十一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审计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等设置并启用访问日志记录功能。涉及核心数据的,相关日志留存时间不少于三年。涉及重要数据的,相关日志留存时间不少于一年;涉及向他人提供、委托处理、共同处理重要数据的相关日志留存时间不少于三年。第十二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明确数据传输操作规程。核心数据、重要数据传输过程中应当采用加密技术,保护传输安全。第十三条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存储在境内。相关加密设备应当设置在境内并由境内团队负责运行维护,密钥应当存储在境内。第十四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数据备份制度。会154、计师事务所应当确保在审计相关应用系统因外部技术原因被停止使用、被限制使用等情况下,仍能访问、调取、使用相关审计工作底稿。第十五条 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在业务约定书或者类似合同中包含会计师事务所向境外监管机构提供境内项目资料数据等类似条款。第十六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采用网络隔离、用户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病毒防范、非法入侵检测等技术手段,及时识别、阻断和溯源相关网络攻击和非法访问,保障数据安全。第十七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数据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数据安全风险监测。发现数据外泄、安全漏洞等风险的,应当立即采取补救、处置措施。发生重大数据安全事件,导致核心数据或者重要数据泄露、丢失或者被窃取、篡155、改的,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第十八条 会计师事务所向境外提供其在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的,应当遵守国家数据出境管理有关规定。第十九条 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审计工作底稿出境事项应当建立逐级复核机制,采取必要措施严格落实数据安全管控责任。对于需要出境的审计工作底稿,按照53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第三章 网络管理第二十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治理架构,建立健全内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内部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网络安全管理能力与提供的专业服务相适应,为数据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第二十一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业务活动规模及复杂程度配置156、具备相应职业技能水平的网络管理技术人员,确保合理的网络资源投入和资金投入。第二十二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做好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根据存储、处理数据的级别采取相应的网络物理隔离或者逻辑隔离等措施,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防范未经授权的访问行为。第二十三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拥有其审计业务系统中网络设备、网络安全设备的自主管理权限,统一设置、维护系统管理员账户和工作人员账户,不得设置不受限制、不受监控的超级账户,不得将管理员账号交由第三方运维机构管理使用。加入国际网络的会计师事务所使用所在国际网络的信息系统的,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使其符合国家数据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确保本所数据安全157、。第四章 监督检查第二十四条 财政部和省级财政部门(以下统称省级以上财政部门)与同级网信部门、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安全监管信息共享。第二十五条 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安全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在职责范围内承担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安全监管职责。第二十六条 对于承接金融、能源、电信、交通、科技、国防科工等重要领域审计业务且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范围的会计师事务所,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并持续加强日常监管。第二十七条 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依法实施的数据安全监督检查,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拖延、阻挠。54第二十八158、条 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按照国家安全审查机制进行安全审查。第二十九条 相关部门在履行数据安全监管职责中,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的,可以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责任人采取约谈、责令限期整改等监管措施,消除隐患。第三十条 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处罚;涉及其他部门职责权限的,依法移送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一条 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履行会159、计师事务所数据安全监管职责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五章 附则第三十二条 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人员开展涉及国家秘密的数据处理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第三十三条 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人员开展其他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处理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第三十四条 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参照本办法加强对非审计业务数据的管理。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国家网信办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 2024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5.数字商务三年行动计划(数字商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年)(2024-04-26)数160、字商务是数字经济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应用最丰富的重要组成,是数字经济在商务领域的具体实践,也是商务各领域数字化发展的实施路径。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更好推动商务各领域数字化转型,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立足商务工作“三个55重要”定位,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创新数字转型路径,提升数字赋能效果,做好数字支撑服务,打造数字商务生态体系,全方位提升商务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助力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做161、强做优做大。坚持创新驱动。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在商务各领域全链条深度应用,促进模式、业态、产品、服务创新。以商务领域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带动先进技术落地和产品服务创新,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发展局面。坚持数据赋能。深度挖掘商务领域数据要素价值,加强数据对流通、消费、外贸、吸引外资、对外投资、国际合作等领域深度赋能,切实发挥数据要素对商务领域提质、降本、增效的支撑作用,打造商务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新引擎。坚持融合发展。以数据、场景等为纽带,推动商务领域线上线下融合、城市乡村融合、国内国际融合,破除行业壁垒,鼓励跨界发展,有效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数字商务国际合作,进一步丰162、富合作层次、拓展合作渠道、建设合作载体,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先行先试,以商务领域数字化引领国际合作新优势。到 2026 年底,商务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商务规模效益稳步增长,产业生态更加完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国际合作持续拓展,支撑体系日益健全。商务领域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网络零售规模保持全球第一,跨境电商增速快于货物贸易增速,贸易电子单据使用率达到国际平均水平,数字贸易整体规模持续扩大。二、重点行动(一)“数商强基”行动。一是培育创新主体。打造一批引领创新的数字商务企业和产业集聚区。遴选一批商业科技创新应用优秀案例,引导企业加大先进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力度163、。培育一批商务领域数据服务商,多场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二是构建监测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数字商务监测评价体系,科学衡量和反映数字商务发展水平。开展数字商务全口径监测,加强央地工作协同和数据共享。深化监测数据应用,形成数字商务动态指标,制定数字商务发展指数。建立数字商务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地区基础条件、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科学选取指标,56制定评价方法,为评估成效、改进工作提供依据。三是提升治理水平。加快商务大数据应用,健全央地协同的预警处置机制,提升内外贸、外资领域监测预测预警能力。鼓励各地方监测平台与商务大数据平台协同联动,实现大数据体系提质扩面。建立商务领域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形成重要数据目录164、,提升数据处理者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扩大商务领域公共数据资源供给,加强移动端建设,鼓励各地探索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四是强化智力支撑。充分发挥智库联盟、研究机构、行业组织支持作用,加强与数字商务领域专家学者沟通联系。支持数字商务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官产学研用协同,开展多层次、实用性数字商务人才培训。发挥数字商务领域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作用,打造一批数字商务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供求对接和资源共享。五是推动规范发展。建立完善数字商务标准体系,用好数字商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出台数字商务行业标准化工作指引,加快商务数字化重点领域标准建设,推动标准实施应用,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质量。加强商务信用165、体系和品牌建设,促进数字商务质量提升。编制电子商务企业合规指南,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二)“数商扩消”行动。一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打造“4+N”网络消费矩阵,开展“全国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数商兴农庆丰收”“丝路云品电商节”4 个全国性网络促销活动,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系列配套活动。鼓励发展数字、绿色、健康等消费,开展家居焕新、国潮焕新、场景焕新等网络主题促销,围绕新品体验、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医疗康养等打造一批数实融合消费新场景,培育一批数字消费品牌。二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鼓励商贸服务业数字化发展。确认一批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指导商品市场开166、展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覆盖率提升。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推动生活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完善“老字号数字博物馆”,激发老字号创新活力。三是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培育一批农村电商直播基地和县域数字流通龙头企业,组织开展农村直播电商相关活动,推动农产57品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商兴农”,组织实施优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帮扶,培育一批区域特色网络品牌。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推动农村电商与快递协同发展。四是促进内外贸市场对接。促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行业规范健康发展,以全球好物为我国消费者提供多样化选择。鼓励“丝路电商”伙伴国在我国电商167、平台设立展销专栏,支持地方举办国别电商主题周、驻华大使直播等特色活动,带动全球共享中国电子商务大市场。引导电商平台设立外贸优品内销专区、专场等,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五是推动商贸流通领域物流数字化发展。打造一批数字化服务平台,加强物流全链路信息整合,推广使用智能仓配、无人物流设备,加快标准托盘、周转箱(筐)等使用,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指导电商平台与快递企业加强业务对接和数据共享,开展电商平台原发包装引领行动,加快电商领域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三)“数商兴贸”行动。一是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推动贸易全链条数字化发展,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全168、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等,加快推进电子贸易单据应用和跨境互操作,培育外贸新动能。二是促进跨境电商出口。优化跨境电商出口监管方式。组织跨境电商综试区开展平台和卖家出海等专项行动。支持跨境电商赋能产业带,引导传统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商,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境内境外联动的营销服务体系。提升海外仓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水平。三是拓展服务贸易数字化内容。实施对外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计划,培育一批以数字文化贸易为特色的品牌项目、出海平台,支持文化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推动数字文化贸易发展。支持电商平台创新云计算、移动支付等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加强远程交付能力,开发海外服务169、市场。四是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推动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建立健全数字贸易治理体系,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积极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数字贸易国际合作。每年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成果落地。提升重要展览展会数字化水平,举办“云展览”,开展“云展示”“云对接”“云58洽谈”“云签约”等。(四)“数商兴产”行动。一是建强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培育一批深耕垂直产业的 B2B 平台。依托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特色数智化产业带,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出台数字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建设一批数字国际供应链平台,完善平台信用评价、国际物流、支付结算、信息服务、170、跨境数据流动等供应链综合服务功能。二是优化数字领域吸引外资环境。继续推动放宽电信等行业准入,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投资数字产业。出台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数字领域提出针对性开放举措。提升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度。支持北京、上海、天津等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制定重要数据目录等制度规范,探索建立合法安全便利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三是扩大数字领域对外投资合作。积极商签落实多双边数字经济投资合作备忘录,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推动出海消费端平台和国内产业端平台协同,鼓励电商平台带动智慧物流、移动支付等产业链上下游出海。做好数字企业走出去服务保障,编制年度对外投资171、合作国别(地区)指南等公共服务产品,积极做好数字领域贸易摩擦应对,维护我企业合法权益。推动对外投资便利化数字化,在全国推广使用对外投资电子证照。(五)“数商开放”行动。一是拓展“丝路电商”合作空间。拓宽“丝路电商”朋友圈,推动与更多国家新建电子商务双边合作机制。推进现有机制落实落地,开展政策沟通、产业对接、地方合作、能力建设,拉紧与共建国家的贸易纽带。探索成立全球电子商务合作联盟。打造一批“丝路电商”地方合作品牌,鼓励地方发挥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对接。二是开展数字规则先行先试。立足自身制度框架,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指导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开展数字领域先行先试172、和压力测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制度型开放成果。落实“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工作方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制度型开放,培育功能性服务主体,推动 38 项先行先试举措落地生效,适时推广成熟经验。59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推动达成一批数字经济合作共识。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进程。积极参与世贸组织电子商务谈判。加强上合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和多双边数字领域对话合作,拓展互利共赢的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新空间。落实并推广 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国际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围绕贸易投资促173、进、政策交流、技能培训等推出一批合作项目。三、保障措施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数字思维和创新意识,立足地区禀赋,用好用足现有工作机制,积极协调数据、人才、金融、物流、基建等领域配套资源力量。统筹用好现有财政资金政策,支持数字商务经营主体及重点项目,促进金融企业与数字商务企业对接,积极支持数字商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效和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地方媒体、政府网站等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宣传报道。守住安全底线,保障商务领域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责任,防范数字商务领域安全生产风险。6.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实施细则(试行174、)(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实施细则(试行)(2024-05-10)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要求,为引导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处理者规范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升数据安全管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制定本细则。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数据处理活动开展的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第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统一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组织开展相关评估标准制修订及推广应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175、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60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和无线电管理机构(以下统称地方行业监管部门)依据职责分别负责监督管理本地区工业、电信、无线电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地方行业监管部门统称为行业监管部门。第四条 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按照及时、客观、有效的原则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形成真实、完整、准确的评估报告,并对评估结果负责。第五条 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业监管部门有关规定以及评估标准,对数据处理活动的目的和方式、业务场景、安全保障措施、风险影响等要素,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重点评估以下内容:(一)数据处理目的、方式176、、范围是否合法、正当、必要;(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流程策略的制定和落实情况;(三)数据安全组织架构、岗位配备和职责履行情况;(四)数据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建设及应用情况;(五)数据处理活动相关人员是否熟悉数据安全相关政策法规、是否具备数据安全知识技能、是否接受数据安全相关教育培训等情况;(六)发生数据遭到篡改、破坏、泄露、丢失或者被非法获取、非法利用等安全事件,对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影响范围、程度等风险;(七)涉及数据提供、委托处理、转移的,数据获取方或受托方的安全保障能力、责任义务约束和履行情况;(八)涉及国家法律法规中规定需要申报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情形,履行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要求情况。第六条 177、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数据安全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有效期为一年,以评估报告首次出具日期计算。评估报告应当包括数据处理者基本情况、评估团队基本情况、重要数据的种类和数量、开展数据处理活动的情况、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环境,以及数据处理活动分析、合规性评估、安全风险分析、评估结论及应对措施等。在有效期内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应当及时对发生变化及其影响的部分开展风险评估:(一)新增跨主体提供、委托处理、转移核心数据的;61(二)重要数据、核心数据安全状态发生变化对数据安全造成不利影响的,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处理目的、方式、适用范围和安全制度策略等发生重大调整的;(三)发生178、涉及重要数据、核心数据的安全事件的;(四)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目录备案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五)行业监管部门要求进行评估的其他情形。第七条 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可以自行或者委托具有工业和信息化数据安全工作能力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评估。评估过程应当建立至少包括组织管理、业务运营、技术保障、安全合规等人员的专业化评估团队,制定完备的评估工作方案,配备有效的技术评测工具。第八条 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的,可以通过订立合同或者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向第三方评估机构提供必需的材料和条件,确保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确认评估结果。第九条179、 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对评估中发现的数据安全风险隐患,应当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消除或降低风险隐患。第十条 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应当在评估工作完成后的 10 个工作日内,向本地区行业监管部门报送评估报告。中央企业督促指导所属企业履行属地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及评估报告报送要求,并将梳理汇总的企业集团本部、所属公司的评估报告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地方行业监管部门将本地区本领域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的评估结果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第十一条 地方行业监管部门发现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应当及时通知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依法予以改正。地方行业监管部门于 12 月 25日前,将本地区本年度评估报告接收和180、审核情况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视情对评估报告组织抽查审核。涉及跨主体提供、转移、委托处理核心数据的,地方行业监管部门应当在数据处理者提交评估报告的 20 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复核。第十二条 鼓励熟悉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工作,满足资质要求的认证62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能力认证。相关认证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和技术保障能力,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能力认证制度,明确第三方评估机构在管理体系、人员能力、工具设施、评估领域等方面的规范要求,跟踪管理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服务质量,督促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公正、客观、科学地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第十三条 第三181、方评估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对评估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的目录与内容、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与数据处理者签署的保密协议中约定的保密信息等严格保密;(二)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业监管部门有关规定以及评估标准,公正、独立地开展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的数据安全风险状况,提供务实有效的风险整改建议措施;(三)除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书面同意或者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向其他组织或个人提供评估中收集掌握的相关信息。第十四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技术能力、人员配备、信誉资质等情况,择优遴选通过能力认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工业和182、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支撑机构库。地方行业监管部门可以参照建立本地区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支撑机构库。行业监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自行或组织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支撑机构库中的机构,对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的数据处理活动开展专项风险评估,或对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的风险评估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处理者对行业监管部门发起的专项风险评估及监督检查应当予以配合,并对评估发现的相关问题及时进行改正。第十五条 行业监管部门对于违反国家认证认可相关规定的认证机构,将相关线索移交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处理。行业监管部门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违反法律法规、未按行业规定和标准开183、展评估活动、未履行保密义务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视情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进行约谈、通报,认证机构应根据通报信息,对不符合认证要求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依法暂停直至撤销其相应认证证书。63第十六条 有违反本实施细则行为的,由行业监管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七条 行业监管部门及委托支撑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信息、评估工作信息等,负有保密义务。第十八条 对一般数据处理者数据处理活动开展的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可参照本细则实施。涉及军事、国家秘密信息等数据处理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九条 本细则自 2024 年 6184、 月 1 日起施行。7.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2024-05-1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数据管理部门、财政厅(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城市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数据融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建设始终,更好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185、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特制定本意见。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动力。到 2027 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到 2030 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86、全面提升,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64二、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一)建立城市数字化共性基础。构建统一规划、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运维的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管理协同的城市共性支撑平台,构建开放兼容、共性赋能、安全可靠的综合性基础环境,推进算法、模型等数字资源一体集成部署,探索建立共性组件、模块等共享协作机制。鼓励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分析、智能调度、智能监管、辅助决策,全面支撑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与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市信息模型、时空大数据、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实景三维中国等基础平台功能整合、协同发展、应用赋能,为城187、市数字化转型提供统一的时空框架,因地制宜有序探索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推动虚实共生、仿真推演、迭代优化的数字孪生场景落地。(二)培育壮大城市数字经济。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平台企业构建多层次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动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文旅、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上云用数赋智”水平。深化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兴数字产业,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先进计算、未来网络、卫星遥感、三维建模等关键数字技术在城市场景中集成应用,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188、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数据产业,发展一批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提高数据要素应用支撑与服务能力。(三)促进新型产城融合发展。创新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融合的数字化场景,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大数据分析,推进数字化赋能郊区新城,实现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推动城市“数字更新”,加快街区、商圈等城市微单元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激发产城融合服务能级与数字活力。深化城市场景开放促进以城带产,提升产业聚合力。加速创新资源共享助力以产促城,发展虚拟园区和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增强城市数字经济就业吸附力。(四)推进城市精准精细治理。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与189、城市更新、空间优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社会信用等重大战略与政策衔接协同。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深化“一网统管”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全过程各65环节数据融通,加强城市生命体征监测,推动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数据赋能、业务联动。依托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等,整合状态感知、建模分析、城市运行、应急指挥等功能,聚合公共安全、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应急通信、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民情感知等领域,实现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协同高效处置、调度敏捷响应、平急快速切换。探索基层一体化智慧治理体系,加快高频数据按需合规回流基层,形成基层数据可有效沉淀、可快速共享的应用服务体系,促进业190、务协同和上下联动。加强城市自然人、法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和加工应用,探索依法依规建立城市数字服务供应商信用承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信用修复的管理闭环。探索建设基于城市统一标识体系的“城市码”,推进房屋建筑、重大项目等“落图+赋码”机制,形成“多码合一、一码互联”的服务治理体系。(五)丰富普惠数字公共服务。提升“一网通办”效能,以便民惠企为导向,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拓展涉企服务广度和深度,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加大环节精简,流程优化再造,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基本覆盖城市公共服务高频事项。支持地方建立多元参与和公众监督机制,及时回应民众关切。探索以社会保障卡191、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动数字技术和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融合,促进优质公共资源跨时空共享,提升服务资源覆盖面和均衡普惠度。加强数字化赋能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建设。推进适老助残无障碍设施与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造,积极发挥社会和市场力量助力重点人群跨越数字鸿沟。推动打造低成本、高体验、交互式的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场景。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加快智慧餐饮、智能出行、数字家庭、上门经济、即时零售等新场景建设,打造城市数字消费新地标。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数字化应用,以数字技术深入挖掘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数字文创、数字内容等服务供给,发展智慧旅游。(六)优化绿色智慧宜居环192、境。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治理协同水平,打造智慧高效生态环境数字化监测体系,加强跨部门生态治理业务集成和数据联动,支撑美丽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智能化水平,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支撑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决策。积极发展绿色智慧协同模式,鼓励有条件地区推进省市县一体化碳达66峰、碳中和数智化管理,开展重点行业和区域碳排放监测分析,在产业园区、商务区等建设零碳智慧园区、绿色智能建筑。建立多方参与的碳普惠机制,探索构建个人企业碳账户、碳足迹等数据空间应用。倡导绿色出行、数字消费等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居民生活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七)提升城市安全韧性193、水平。加强城市物理空间安全管理和安全风险态势感知,强化应急广播等城市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完善城市常态事件和应急事件分类处置流程,打破城市管理条块分割和信息壁垒,构建全链条、全环节联动应急处置体系,实现弹性适应、快速恢复。加强城市数字空间安全管理,健全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构建城市网络运行安全管理体系,提升通信网络韧性。加快推进城市数据安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加强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全过程安全监管,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压实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加强个人隐私保护。推进建设有韧性的城市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健全数据要素流通领域数据安全194、实时监测预警、数据安全事件通报和应急处理机制。三、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八)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城市云网强基行动,加快建设新型广播电视网络,推进千兆城市建设,探索发展数字低空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城市算力网建设,实现城市算力需求与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高效供需匹配,有效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建设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促进政府部门之间、政企之间、产业链环节间数据可信可控流通。加快推动城市建筑、道路桥梁、园林绿地、地下管廊、水利水务、燃气热力、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统筹部署泛在韧性的城市智能感知终端。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与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楼宇等用能场景深度耦合,利用195、数字技术提升综合能源服务绿色低碳效益。推动新能源汽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九)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加快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建设,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使用。加快完善省、市两级政务数据平台,整合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关联贯通政务数据资源,推进城市重点场景业务数据“按需共享、应享尽享”。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开放。构建67动态更新、分类分级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数据质量评估评价机制,推动数据管理国家标准贯标评估工作,定期开展数据质量评价。四、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十)推进适数化制度创新。鼓励城市开展管理服务手段196、、管理服务模式、管理服务理念的适数化变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完善规则规范和运行流程体系。探索央地协同推进数字化变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完善公共数据管理和授权运营法规政策,细化完善配套措施。推进标准建设应用,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规划设计、数据互操作、数字孪生、运营运维等标准规范研制,推动标准符合性检测认证,促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十一)创新运营运维模式。加快建立城市数据资源运营、设施运营、服务运营体系,探索新型政企合作伙伴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科研智库和金融机构等组建城市数字化运营生态圈,打造多元参与、供需对接、价值驱动的社会长效运营机制,探索建立结果导向型运营预算和考核机制,197、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统筹推进城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城市运维体系,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等系统与部门业务需求、市民企业反馈相互贯通、迭代优化的运维机制。支持各地创新一体化、规范化运维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各类数字资源统一编目、配置、运维闭环。(十二)推动数字化协同发展。推动城市群数字一体化发展,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强化数据要素共享利用,数字服务普惠共享,数字治理高效协同。推动数字经济东西部协作,开展共建数字产业园区、数字消费帮扶等活动,加强先进规划理念、建设经验、管理模式复制推广。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统筹推进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协同建设,推动城198、乡数字设施共享、数据资源整合,产业生态互促、公共服务共用。开展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国际合作,支持建立数字化合作伙伴关系,大力发展数字贸易。五、保障措施(十三)加强组织实施。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政策保障。各地方要加强领导,推动各项政策措施、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杜绝数字“形象工程”。鼓励各地方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通过各类资金渠道,加强资金支持。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市民68数字素养。及时总结各地方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创新举措,梳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强交流,共享成果,适时面向全国推广。69二、地方篇二、地方篇70(一)北京市(一)北京市199、1.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政策清单(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政策清单(2023-11-10)第一条依托北京市大数据中心和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公共数据资产登记中心和社会数据资产登记中心。面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数据资产,发放数据资产登记证书,支持数据资产登记证书在企事业单位的入表、入资入股和融资等场景中应用。积极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试点,探索数据知识产权的制度构建、登记实践、权益保护和交易使用。第二条支持在数据质量评价、合规评估、安全评估以及价值评价方面具备经验及相关能力的单位在数据先行区设立分支机构共同参与先行区数据评估工作,支持在数据先行区范围内对数据资产的质量、安全、合规、价值等进行全方200、位评估,并出具合法的评估报告。第三条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探索数据资产入表新模式。鼓励企业探索将合规拥有或控制、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数据资产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支持以货币形式对企业数据资产进行计量评估,推进数据资产信息披露探索明确数据资产账务处理及报表列示事项。第四条支持中央企业、市属国有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以及其他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在数据先行区成立数据集团、数据公司或数据研究院。探索将先行区入驻市属国有企业数据资产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的模式,对企业的数据首登记、首入表、首交易、首开放等数据要素市场创新给予加分。对数据先行区入驻的科技型企业,在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时,将研发投71201、入视同利润全额加回,将符合条件的数据产品研发投入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第五条在数据先行区建设可信数据空间,综合部署智算、通算存储和新型网络传输能力,积极采用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通过物理集中和逻辑汇通相结合的方式,导入工业、金融能源、科研、商贸、电信、交通、医疗、教育等数据资源促进数据跨行业融合应用。相关数据专区使用方调用数据先行区算力资源的,可减免服务费,由财政资金进行相应补贴。第六条在数据先行区出台数据匿名化、去标识化技术处理规程。对于通过安全技术手段进行匿名化、去标识化等脱敏处理的大规模数据集,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以在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科学技术研究、临床医疗和新药研发以及202、公共服务领域数据产品研发中使用若相关数据内容来源者提出异议,则采取删除处理或适当协商补偿。第七条支持数据跨境流动服务机构,为数据先行区范围内的市场主体开展的数据跨境流动业务,提供一站式绿色通道服务。支持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国际合作,开展国际数据流动规则和标准研究,鼓励参与或成立国际数据组织和开源技术联锅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相关专业研究机构开展国际数据空间创建,开展数据空间测试等服务。第八条鼓励数据先行区内的市场主体设立首席数据官,支持通过专职、特设岗位和兼任多方式进行岗位设置,定期开展能力培训,推进企业数据合规体系建设。在数据先行区内加强人才引进和使用,促进人才交流和流动,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203、第九条加大数据先行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进行数据资产登记,对于企业首次开展数据资产登记并获得相应证书的,可以按照该企业首批取得数据资产登记证书的登记费用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72鼓励企业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开展数据交易,对于企业签订的首个数据产品交易予以奖励。鼓励企业开展数据资产入表活动,对于数据资源首次实现入表的,可以对企业为实现数据资产入表所发生的数据质量评价、数据资产评估和第三方审计等服务费用予以补贴。鼓励企业通过数据训练基地、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平台或其他权威网站等渠道向社会首次开放数据资源,可以根据数据规模、数据质量、更新频率和应用效果,对企业予以奖励。第十条204、加强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完善数据可信技术和“监管沙箱”制度。针对数据先行区范围内的数据流通使用活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会同发改、网信、通管、市场监管、公安和司法仲裁机构,建立数据联管联治和重大问题会商机制,实行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推动司法仲裁机构的前置参与,设立数据仲裁中心,开展涉数据类案件巡回审判。推动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和标准出台。明确各单位按照数据的采集、管理、持有、使用职责履行数据安全责任,保障数据先行区内单位与个人的数据安全。实施计划第一步(2023 年):建设培育期阶段任务:形成北京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和政策的体系。制定数据先行区创建方案,完成重大项目立项前期准备筹建市数据先行办,加强与国家205、相关部门沟通,争取国家政策和平台支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挂牌成立并运营数据先行区。开展数据先行区重大项目(一期)建设和技术验证。第二步(2024-2025 年):运营推广期阶段任务:73开展数据先行区重大项目(二期、三期)建设,建设文旅、金融等数据专区,建设完成数据资产登记、托管平台,开展数据资产评估试点。数据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发展,推进数据要素型企业招商引资,推进先行区运营推广。第三步(2026-2030 年):引领发展期阶段任务:形成全国数据产业高地效应。树立全国数据要素流通的标杆成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数据产业集聚区。2.北京市企业数据知识产权工作指引(试行)(北京市企业数据知识产权工作指206、引(试行)(2023-12-01)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数据知识产权工作,依法依规保护数据持有者、处理者等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提高数据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实现数据有效运用和安全流通,推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潜能,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据知识产权和数据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规定,结合本市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需要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引。第二条 数据知识产权是指数据持有者或数据处理者对其依法依规收集或者按照合同约定获得,经过一定规则(通常是算法)处理、具有实用价值及智力成果属性的数据集合所享有的权益。数据知识产权的权益主体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禁止他人采取不正当手段获207、取、使用、披露、许可他人使用受保护的数据集合。数据知识产权可以成为企业重要的数据资产。第三条 本指引适用于本市各类企业的数据知识产权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的数据知识产权创造、登记、保护、运用和管理等活动。本市相关企业(主要指数据资源持有企业、数据加工使用企业、数据产品经营企业等)可积极参照本指引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工作。第四条 企业应充分认识数据的战略价值,按照依法合规、安全可信、平等自愿、公平竞争的原则,结合自身数据特点和发展实际,组织开展数据知识产权74工作。企业应增强数据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将数据知识产权纳入企业整体战略和发展规划;企业可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战略、所处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制定实施符208、合实际的数据知识产权战略。第五条 企业的数据知识产权工作应坚守安全底线,切实保护数据安全、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有效防范与化解合规风险,确保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第二章 数据知识产权创造第六条 企业应当立足自身数据资源基础和场景应用需求,加快数字化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加强数据应用创新,积极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数据知识产权核心能力。第七条 企业可以根据创新能力、行业地位及竞争态势,合理定位并适时调整、完善创新战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创新为突破,以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为重点,加强数据驱动的研发创新,提高数字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第八条 企业应当加强数据知209、识产权创造的源头管理,优化数据知识产权创新流程,建立跨部门、跨场景、跨业务单元的联动机制,营造崇尚创新、尊重数据知识产权的氛围,利用数据知识产权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竞争优势。第九条 企业应当建立质量优先、兼顾数量的数据知识产权发展策略,推动建立准确、完整、及时更新的数据质量体系,并根据专利、商业秘密、著作权等与数据相关的知识产权的不同特点和战略需求,优化数据创新战略布局,注重创新效能和质量,避免片面追求数量,不断增进数据知识产权价值。第十条 企业应当注重瞄准关键核心技术、高端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开展基础性、前瞻性自主创新,提升国内外领先的数据知识产权竞争力。第十一条 企业可以组建以数据融合为特色210、、以数据知识产权为纽带的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组建多种形式的数字创新联盟,倡导不同数据禀赋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优势互补,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的数字创新模式,共同打造数据驱动的创新创业生态和数据价值生态,携手提高数据知识产权创造能力。75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按照北京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遵循依法合规、自愿登记、安全高效、促进流通、公开透明、诚实信用的原则,及时申请登记数据知识产权,通过登记存证维护合法权益。第十三条 企业申请登记数据知识产权,应当通过全市统一的数据知识产权登 记 平 台 进 行,具 体 可 通 过 北 京 市 知 识 产 权 保 护211、 中 心 信 息 平 台(http:/)“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业务模块办理登记、注销或变更登记等手续。第十四条 鼓励企业数据知识产权形成的数据资产,通过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在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管理服务中心设立的北京社会数据资产登记中心进行数据资产登记、注销或变更登记等手续。第三章 数据知识产权运用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依法依规开发和利用数据资源,全面加强知识产权运营特别是数据知识产权运营。企业应当深入挖掘自身数据资源价值,积极参与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政企数据融合应用和场景创新。企业可以通过转让、许可、质押以及上市、入股、重组、并购等途径,实现数据知识产权资产化、资本化。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可212、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数据知识产权运用和数据要素流通使用方面作示范,探索大中小微企业双向公平授权模式,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创新生态。企业可以把数据知识产权作为重要的无形资产,积极开展数据资产入表活动,提升企业价值和竞争力。企业可联合设立数据知识产权运营组织,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深挖和提升数据知识产权价值。第十六条 企业对数据知识产权进行交易、质押、许可使用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通过登记机构申请变更或备案。第十七条 鼓励企业通过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等交易平台进行数据知识产权交易。企业可按照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相关规则进场交易,寻求产品上架、分级分类、流通76交易、收益分配和纠纷处理服务,对接数据合规213、审查、资产定价、标准合约、争议仲裁、场景落地、交易追溯及监管等,参与推动数据要素流通和数据融合应用。引导企业进行数据知识产权合规流通,规范开展场外交易,提升数据知识产权价值。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积极参与数据知识产权标准化建设,主导或参与国内外数字技术标准的制定,将优势数据知识产权转化为国际、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参与数据管理和知识产权贯标工作。第四章 数据知识产权管理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统筹加强数据知识产权管理,使之贯通于数据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全链条与各环节,着力加强数据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合理调配人财物资源,保障数据知识产权工作效能。第二十条 企业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214、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数据监测、分析和存证等数据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全链条管理能力。第二十一条 企业可以设置数据管理专门部门或专职岗位,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等数据合规管理制度,健全数据风险识别、预警、评估与处置机制,构建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体系,不断增强数据管理能力,有力支撑数据知识产权工作。第二十二条 企业可以依托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制度设计,把数据知识产权作为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内容,结合数据运营管理需求,建立健全数据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制度体系,逐步构建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管理流程和工作机制。第二十三条 企业可以参照以下方面就数据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体系作出安排:(一215、)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或主要负责人作为数据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参与制定、审议数据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和计划,领导建立、实施和改进数据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保障数据知识产权管理所需的资源和条件。(二)企业高级管理层明确相关负责人分管数据管理部门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数据知识产权工作。(三)数据管理部门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作为共同承担数据知识产权管理事77务的职能部门,或整合组建新的部门,具体负责数据知识产权管理日常工作。(四)不具备组建专门职能部门条件的企业,结合业务需要和岗位设置情况,指定数据知识产权专职管理人员。(五)企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履行必要的监管职责,对数据知识产权有关战略216、、计划的制定实施给予支持。第二十四条 企业可以参照以下方面就数据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体系作出安排:(一)明确数据知识产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制和管理流程,完善有关战略、规划、计划的制定、实施与改进制度。(二)建立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质押、许可、转让及合同管理等业务制度,探索建立数据知识产权交易新模式。(三)建立数据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及多元化解决机制。(四)建立数据知识产权合规审查、监察、举报、评价等制度,以及风险识别、预警、检查、处置等机制。(五)建立数据知识产权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探索构建场景牵引、数据驱动的“以数管数”模式。(六)建立数据知识产权管理的资源投入、人才培训、考核奖惩等激励与约束217、机制,以及其他相关的工作机制。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对拥有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状态、有效情况、使用情况、保密状况等进行监测,在登记有效期到期前做好延续申请或其他准备。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把合规管理作为数据知识产权管理的主线,将其嵌入数据合规管理和知识产权合规管理的全流程、全链条,形成正向反馈、高效运转的合规管理闭环。承担数据知识产权管理职责的专门部门(或专职人员)对涉及重大合规风险的事项应当有一票否决权,同时加强与业务部门(如研发、生产、营销等)的分工协作,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如法务、审计、监察等)的协调配合;各部门应当建立明确的信息交互、数据共享与合作机制,在职权范围内配合落实合规风险审查、评估218、、处置、整改等工作。企业可以将数据知识产权合规管理工作纳入数据合规管理和知识产权合规78管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各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及员工考核、提拔、评先选优等的重要依据。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增强合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数据知识产权风险识别、预警、检查、处置与整改等机制。企业应当建立数据知识产权合规风险的识别与预警机制,积极开展有关信息搜集、台账管理、分析研判、风险预警等工作。可以把合规审查作为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的必经程序,将合规作为防范和化解日常合规风险的必要手段,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合规风险检查、不合规问题调查,畅通内外部渠道及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合规风险219、问题。企业应当建立数据知识产权合规风险的处置与整改机制,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制定和选择相应的合规风险应对预案及处置方案。对于潜在或现实的各类合规风险和不合规问题,应当积极督促整改、及时响应处置。可探索制定合规风险问责机制,必要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追责。企业应当重视内外并举的数据知识产权合规文化建设,在注重自查自纠的同时,可探索建立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第五章 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把合规管理作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的前置条件和常规手段,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数据知识产权风险问题的识别与预警、整改与处置,针对性制定防范预案和应对措施。企业应当定期分析自身经营产品、软硬件设施设备及业务流程220、各环节可能涉及他人数据知识产权的情况,研判可能发生的纠纷及其损害程度,及时响应和启动预警预案。第二十九条 企业可以搭建或利用数据知识产权相关的数据库,或委托专业机构,为数据知识产权日常管理提供支撑,定期评估企业研发和经营活动,实时监控数据知识产权被侵犯情况,并适时运用司法、行政等途径保护数据知识产权。第三十条 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途径,积极应对数据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包括与数据知识产权有关的诉讼、仲裁案件以及可能引发诉讼、仲裁的争议,如合同纠纷、侵权纠纷以及其他数据权属纠纷。企业可以综合考量纠纷程度、损害程度、解决成本及预期结果等各种因素,79合理选择司法诉讼、行政调处、调解、仲裁等221、途径,稳妥应对解决数据知识产权纠纷。企业在应对纠纷案件时,可以依法依规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作为权益凭证;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及数据权益保护规则的,作为初步证据提交给行政、司法等有关部门。对于已公开的数据或未登记存证的数据知识产权,企业应当提供真实有效的证明材料,用以证明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企业数据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应当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会同数据管理部门、法务部门等共同处理,并加强同财务、研发、生产、营销等有关部门的协作,共同商定解决方案。第三十一条 企业应当把数据知识产权保护举措有效嵌入经营管理各环节,全面覆盖采购、研发、生产、营销以及技术转让(许可)与合作、数据交易、委托加工、进出口贸易、资产评222、估、投资并购、上市等环节中可能涉及的数据知识产权风险。企业应当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中,对符合商业秘密保护要件的数据,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工作安排。第三十二条 企业在加强自身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可以积极探索合作保护的新途径。企业可以通过设立数据知识产权风险准备金、购买知识产权保险等方式,提高数据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企业可以主导或参与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探索建立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行业规范。第三十三条 企业须尊重他人的数据知识产权,企业数据知识产权工作不得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地方监管政策,不得损害其他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第三十四条 企业应当避免的违法违规或不正当行为包括但不限于223、:(一)通过窃取或者其他非法方式获取数据;(二)数据滥采滥用、不当使用及其他不当数据处理;(三)利用算法、平台或其他规则手段排除、限制竞争,数据垄断、数据霸权,以及其他涉数据不正当竞争;80(四)非法数据交易或非法数据知识产权交易;(五)其他相关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第六章涉外数据知识产权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当加强数据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动、国际数字贸易与数据知识产权规则制定。企业应当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以前瞻眼光和全球视野谋划推动数字创新,探索跨国(境)开放式创新模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抢占数字技术与数据知识产权制高点。企业应当积极开展涉外业务的数据知识产权布局,加224、强涉外技术、产品及数据知识产权合作的风险评估,明确涉外数据知识产权风险识别预警、纠纷应对的处理流程与措施。第三十六条 企业在开展国际数字贸易和数据业务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展涉外知识产权维权。企业应当关注目标市场的数据保护与知识产权执法、司法环境变化,了解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数据政策与行业知识产权状况,研究并运用国内外数据规则和知识产权制度规则,提高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企业应当积极构建数据知识产权的海外风险预警和纠纷解决机制,在发现涉外合规风险或遇到海外纠纷案件时,可主动向主管部门寻求指导和帮助。第三十七条 企业可以参与建立数据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依托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动数字贸易海外225、知识产权维权专项服务工作。企业应当依法合规开展数字贸易,探索数据跨境流动新机制,在跨国经营、开放合作中增强数据知识产权竞争力。第七章 附则第三十八条 本指引不具有强制性,法律法规对数据保护和数据知识产权另有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十九条 除企业组织外,在北京市依法登记注册的其他经济组织可参照使用本指引。第四十条本 指引由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负责解释。81第四十一条 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试行期三年。3.北京市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管理办法(试行)(2023-12-08)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本市数据226、要素相关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公共数据有序开发利用,完善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管理机制,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深入实施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数据是指本市各级国家机关、经依法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处理的各类数据。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数据专区是指针对重大领域、重点区域或特定场景,为推动公共数据的多源融合及社会化开发利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而建设的各类专题数据区域的统称,一般分为领域类、区域类及综合基础类。(一)领域类:聚焦本市金融、教育、医疗、交通、信用227、、文旅等重大领域应用场景,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领域应用场景而建设的专题数据区域,以赋能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和产业带动为目标;优先支持与民生紧密相关、行业增值潜力显著和产业战略意义重大的领域开展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二)区域类:面向本市重点区域或特定场景,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区域应用场景而建设的专题数据区域,以赋能特定区域,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为目标。(三)综合基础类:面向跨领域、跨区域的综合应用场景而建设的专题数据区域,可向各行业领域、各区及其他公共数据专区提供数据支撑服务。第四条 公共数据专区的授权运营管理工作包括专区建设运营、数据管理、运行维护及安全保障等,涉及专区监管部门、数据提供部门、专区运营228、单位及其合作方等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参与方。第五条 公共数据专区采取政府授权运营模式,选择具有技术能力和资源优势的企事业单位等主体开展运营管理。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政府部门统筹管理作用,充分发挥运营单82位主体作用,激发专区数据开发利用内生动力,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多方合作共赢”新机制,支持新建专区运营单位落户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培育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新生态。(二)需求导向、创新引领。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落脚点,加大力度推动数据融合应用场景和专区运营机制创新,鼓励公共数据专区探索市场自主定价模式,向社会提供模型、核229、验等产品或服务。(三)稳步试行、循序渐进。因地制宜聚焦重点领域和区域稳步推进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建立完善数据分类分级体系,规范优化存量,不断积累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高质量发展增量。(四)依法合规、安全可控。严格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要求,密切跟踪、加强管理,夯实专区数据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安全管控,确保数据依法合规使用,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不得损害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第二章 专区授权运营管理机制第六条 市大数据主管部门作为公共数据专区统筹协调部门,制定、解释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规则,以及指导、监督综合基础类公共数据专区的建设和运营。市大数据中心依托本市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各专区建设提230、供共性技术支持。第七条 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区政府作为公共数据专区监管部门,负责落实各项重大决策,分别指导、管理领域类和区域类公共数据专区的建设和运营。对于尚无明确领域或区域归属的公共数据专区,先期由市大数据主管部门进行指导和管理,后续视实际情况交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管。第八条 专区运营单位作为专区运营主体,负责公共数据专区的建设运营、数据管理、运行维护及安全保障等工作,需投入必要的资金、技术并积极引入相关社会数据。专区运营单位应积极吸纳多元合作方、拓展政企融合应用场景,稳步构建具有专区特色的产业生态体系。第三章 专区授权运营工作流程第九条 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工作流程包括信息发布、申请提交、资231、格评审、协议签订等。第十条 市大数据主管部门会同专区监管部门发布重大领域、重点区域或特定场景开展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的通知,明确申报条件和运营要求。83第十一条意向申请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市大数据主管部门提交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申请。第十二条 市大数据主管部门会同专区监管部门建立专家评审机制,组织开展专区运营单位综合评审,评审结果报市政府同意后向社会公开。第十三条 授权运营协议应遵循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授权主体和对象、授权内容、授权流程、授权应用范围、授权期限、责任机制、监督机制、终止和撤销机制等。第十四条 授权运营协议的有效期一般为 5 年。本办法发布前已签署运营协议232、且协议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需根据国家、本市政府要求重新签订补充协议。运营单位违反授权运营协议的,由市大数据主管部门会同专区监管部门上报市政府同意后,暂停或终止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协议。第四章 专区运营单位管理要求第十五条 专区运营单位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一)符合国家和本市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有关规定;(二)经营状况良好,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无重大违法记录,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三)具备满足公共数据专区运营所需的办公条件、专业团队和技术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技术、运营、管理人员等;(四)公共数据专区监管部门会同市大数据主管部门研究确定的其他条233、件。第十六条 专区运营单位应符合以下技术管理要求:(一)熟悉并理解国家和本市数据管理相关规定及政策文件;(二)熟悉公共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具备运用公共数据开展数据处理活动的技术基础;(三)明确数据安全负责人和管理部门,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内部管理和安全保障制度;(四)具备接入政务网络的环境和条件,具备对公共数据进行获取、管理和应用的软硬件环境;(五)具备符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标准和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要求的系统开发和运维实践经验;84(六)具备针对公共数据专区合作方的管理能力,能够满足合作方有关数据和技术需求;(七)具备及时响应政府监管要求所需的技术管理能力。第十七条 专区实行数据产品及服务234、管理制度。专区运营单位围绕其形成的可面向市场提供的数据产品及服务,应及时按照授权运营协议的约定将相关定价及依据、应用场景、使用范围及方式等向专区监管部门备案。第十八条 专区运营单位应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标准建设数据开发与运营管理平台,做好授权数据加工处理环节的管理。数据开发与运营管理平台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加工处理人员的实名认证与备案管理,操作行为的记录和审计管理,原始数据的加密和脱敏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模型的训练和验证功能,数据产品的提供、交易和计价功能。第十九条 专区运营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其合作方进行管理,明确合作方的管理要求,采用合同约束、考核评估等多种方式对合作方的行为进行235、监督管理。第二十条 合作方退出分为主动退出、违约退出、考核退出、资质变更退出、不良信用退出等情况。专区运营单位应结合专区监管部门要求和实际运营管理需要,完善合作方退出机制,做好退出程序管理。第五章授权数据管理要求第二十一条 公共数据遵照“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总体要求,在维护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下开展授权运营。对不承载个人信息和不影响公共安全的公共数据,推动按用途加大供给使用范围。涉及个人信息的,运营单位在获得个人真实、有效授权后按应用场景使用。规范对个人信息的处理活动,不得采取“一揽子授权”、强制同意等方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第二十二条 专区运营单236、位结合应用场景按需提出公共数据共享申请,由专区监管部门进行评估确认,经数据提供部门审核同意后依托市大数据平台授权共享。第二十三条 市大数据主管部门负责会同公共数据专区监管部门按照政务数据分级与安全保护规范以及各领域、各行业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开展公共数85据向公共数据专区的共享应用。针对一级数据允许提供原始数据共享,二级、三级数据须通过调用数据接口、部署数据模型等形式开展共享,四级数据原则上不予共享,确有需求的采用数据可用不可见等必要技术手段实现有条件共享。第二十四条 市大数据主管部门会同公共数据专区监管部门、数据提供部门和专区运营单位共同建立数据质量逐级倒查反馈机制,以提升数据的准确性、相关性237、、完整性和时效性。对于错误和遗漏等数据质量问题,数据提供部门在职责范围内,须及时处理并予以反馈。各部门数据共享及质量反馈情况纳入本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考核,鼓励各部门提供高质量数据。第二十五条 专区运营单位应将专区数据成果进行反馈,并定期反馈公共数据应用绩效。鼓励专区运营单位将其自有数据提供本市相关政务部门共享使用。第六章 安全管理与考核评估第二十六条 专区运营单位是公共数据专区的管理责任主体,承担专区数据安全主体责任。专区运营单位应在专区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职能清晰的运营团队,明确数据安全责任人,严格管理公共数据专区运营工作,落实数据汇聚、存储、开发利用等各环节的数238、据安全管理责任。建立数据泄露溯源、数据篡改及违规使用的监测预警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合规使用。如运营单位发生违反法律法规情形,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第二十七条 专区的公共数据使用应遵循场景驱动、最小授权、集约利用原则,按需申请共享数据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将数据用于或变相用于其他目的,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外提供原始数据。专区运营单位应当明确数据管理策略,建立数据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数据的归集、传输、存储、使用、销毁等各环节的管控要求。第二十八条 推动建立公共数据专区技术监管体系,充分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在确保数据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开展数据授权使用,当监测发现安全风险、专区授权运营协议暂停或终止239、时,可通过技术策略终止公共数据授权使用行为。第二十九条 市大数据主管部门联合网信、公安等监管部门加强各专区数据安全的监督检查,将专区检查纳入全市安全检查计划,每年开展。专区监管部门和专区运营单位应当配合检查,及时整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防范数据安全风险。第三十条 市大数据主管部门统筹制定公共数据专区运营绩效考核评估指标86体系,定期组织专区监管部门、数据提供部门等开展专区应用绩效考核评估。对于考核评估结果优秀的专区运营单位,优先试点创新举措,并在数据申请应用、产业政策引导等方面适当倾斜。对于评估结果较差的专区运营单位,由市大数据主管部门会同专区监管部门进行提醒或约谈,连续两次评估结果较差的,上报240、市政府同意后终止专区授权运营协议。第七章 附则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市大数据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国家和本市对公共数据专区授权运营有新规定的,从其规定。4.朝阳区关于支持数据要素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征求意见稿)(朝阳区关于支持数据要素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征求意见稿)(2024-01-22)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决策部署,落实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 及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群,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241、,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围绕我区“科技+商务”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以北京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为统领,以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发展数据要素产业为主线,围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数据资产价值实现、数据要素产业集聚、数据跨境流通、数据协同创新等,全面建设数据要素生态体系,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促进数据要素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朝阳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工作目标落实国家数据基础制242、度,释放数据资产价值,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和应用,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发展,努力建成数据流通交易核心87区、数据应用场景示范区、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数据跨境流动先行区,打造国际数据要素配置枢纽高地。力争到 2026 年,数据要素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流通交易核心区:支持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提升能级,推动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交易所,建设一批行业数据服务平台和数据综合服务中心,形成覆盖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入表、经纪、安全、合规、跨境等全链条的数据流通交易服务生态,基本形成以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为引领的多层次数据流通交易市场体系。数据应用场景示范区:引导市场主体以应用场景为导向,按243、照用途用量发掘数据价值。深化数据要素创新应用,在智慧城市、数字医疗、元宇宙、智慧文旅、金融服务、智能制造、智慧商业、智慧交通、数字内容等领域打造 50 个数据示范应用场景,形成数据要素利用的示范性成果,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全面推进数据要素赋能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国际数据产业园,建设数据驱动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和引入数据要素领军企业 50 家,各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 200 家。数据跨境流动先行区:推动建设数据跨境基础设施,推动参与数据跨境流通国际规则和数字技术标准制定,探索面向应用场景的244、数据跨境安全,合规流动,构建数据跨境综合服务体系。二、重点任务(一)着力建设数据基础设施围绕数据要素产业发展所需的网络、算力和安全需求,积极推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数据要素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底层保障。1.加快推进智能算力中心建设支持“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建设,全力打造新型算力生态,为企业、机构及政府等提供算力服务。依托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建设先进计算芯片验证迭代平台,通过对异构算力的统一适配、纳管、调度,规模化和资源池化异构算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异构通用计算软件生态。在存量资源利用、算力国产化等方面形成示范。支持传统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建设绿色超异构智算中心,支持结合超互联网络技术与算245、力网络模型构建新型的城市规模算力集群。支持算力网络枢88纽节点建设,推进算力资源跨区域协同调度。支持在依法设立的数据交易机构建设算力交易平台,为数字内容制作、元宇宙、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和应用等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探索在特定空间、聚焦特定场景、面向特定主体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切实打通数据流通要道。2.着力建设国家级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以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为目标,全面支持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提升能级,建立完善的国家数据流通交易规则体系,打造数据商主体互认、场内场外交易链接的交易体系,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激活数据要素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数据流通交易规模走在全国前列。支持北京国际246、大数据交易所建设全国数据资源汇聚地、全国数据资源交易流通枢纽、全国数据算力调度中心、全国数据商聚集平台和全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建成国内领先的数据要素流通基础设施和国际重要的数据跨境流通枢纽,实现全国数据要素有序流通交易和数据价值充分释放。3.建设数字资产管理平台完善数字人可信存证平台建设,围绕数字人身份存证、确权、安全保护、资产管理等为数字人运营单位、个人应用平台提供服务。探索建设基于真实底层资产和交易场景的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提供数字资产登记发行、交易结算、资产溯源、跨链联结、资产保护等多元服务。4.建设数据安全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具有大规模公共服务能力的数据安全基础设施,提升数据安全风险预警、事247、件处置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互联网数据资产测绘和风险监测平台,持续监测互联网暴露数据资产以及弱口令和漏洞等风险、暗网泄漏数据等,及时预警风险,通报泄漏事件。鼓励有实力的网络安全企业建设数据安全云服务平台,为数据要素相关单位提供数据安全服务。(二)大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价值导向的原则,加快培育以数据供应、加工、流通、交易等为核心的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一批专业数据商和活跃的数据要素市场交易主体,加速数据要素合规高效地流通交易。5.建设数据要素综合服务平台89打造朝阳区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体系。依托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建设数据要素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数据产品登记、数据资产登记、数据资产248、评估、数据治理、数据合规、数据托管、数据交易、数据跨境等一揽子综合服务。支持在国际创投集聚区建设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全链条数据要素服务。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资产登记,依托区大数据信息中心开展公共数据目录登记工作,完善公共数据目录标准、编码体系和目录链,依托市大数据平台和可信可控的区块链底层技术体系,建立公共数据资产基础台账,推进“一数一源”、动态更新和上链存证,推动公共数据资产化全流程管理。支持建设工业数据要素登记北京节点,引导重点行业开展工业数据要素登记,完善工业数据资产目录,构建北京工业数据资产地图。6.加快培育全链条数据商生态培育覆盖数据全链条的数据商体系。发挥北京国际249、大数据交易所的专业平台优势,通过资质认证、业务赋能、市场支持、培训交流等方式,大力培育一批覆盖数据供给、加工、治理、流通、交易、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服务商,为数据交易双方提供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产品开发、数据交易、数据经纪、数据评估、数据运营和数据资产的合规化、标准化、增值化服务,提升数据交易效率。依托朝阳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基础,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评级机构、咨询公司等开展数据治理、数据托管、数字法律事务、数据质量评估、数据资产评估、数据审计、数据合规、数据安全、数据跨境等新兴数据业务,构建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7.推进数据进场交250、易支持区政府部门及区属国有企业优先通过依法设立的数据交易机构采购数据产品,发挥交易所统采集采优势,降低数据采购成本。支持区政府部门及区属国有企业率先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产品开发,优先通过依法设立的数据交易机构进行数据交易输出。鼓励朝阳区各类企业进场开展数据交易,同时针对已在场外完成数据交易的,鼓励进场登记备案。8.着力拓展数据供给及需求围绕行业垂直领域汇聚高价值数据供给方,依托高价值应用场景培育数据需求方。支持消费、文化、商业、工业、科技服务业等行业龙头企业,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加大数据产品研发力度,培育行业数据应用需求方,盘活数据资源。90依托朝阳区数据资源及数据应用沉淀积累,与行业头部机251、构合作,培育一批行业应用需求方,促进垂直行业领域数据互联互通,拓展数据要素应用场景。9.完善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体系加强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建立健全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公共数据共享管理办法。面向区内各职能部门,实行统一的公共数据目录管理,建立目录体系,以“共享为常态,不共享为例外”为原则,依托区级大数据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数据目录和数据资源的汇聚共享。完善公共数据共享管理相关标准规范,从可用性、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和时效性等方面确保数据质量。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力度。按照“分级分类、授权运营”的原则,通过公共数据专区等形式,吸纳市场主体和数据、技术、资本等多元要素参与,形成252、政务和社会数据流通融合体系。利用区块链和隐私计算等技术,完善本区公共数据服务运营、应用创新、资产登记、加工转换和安全管理等功能,支撑朝阳区海量公共数据高质量安全开放。10.支持打造行业数据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区内特色行业基础优势,重点围绕医疗健康、工业、金融、教育等领域,建设特色数据专区。支持数据服务商探索建设行业数据资产目录、加工高质量数据产品、创新开展面向行业应用的数据应用服务模式,支持专业服务机构构建行业数据要素登记、交易、流通、入表等服务体系,形成数据要素融合创新示范案例。(三)着力激活数据资产价值实施数据资产运用能力培育工程,推动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入表、交易、金融创新等实施,激活数据资253、产价值。壮大北京国际数据交易联盟,健全交易标准和市场运营体系,推进数据托管交易试点示范。支持企业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工作。11.开展数据要素登记依托国家级、区域性数据交易场所和行业性数据交易平台,率先推动在医疗健康、商业、文化、交通、工业、通信、环境、科学数据等领域开展数据要素登记、数据资产评估、入表、金融创新等试点示范。支持数据要素登记证书在企业、个人信贷、企业信贷等场景的应用。9112.探索数据资产评估鼓励数据资产登记中心联合数据资产评估机构,为企业提供数据资产质量评估和数据价值评估服务,出具数据资产评估报告,为数据资产后续入表、交易、金融创新做好准备工作。支持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254、估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数据资产入表咨询服务,实现数据资产价值的会计端入表。13.推动数据资产入表实施数据资产入表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将满足资产确认条件的数据资源,计入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或存货,推动数据资产化。组织开展数据入表训练营,支持第三方机构为企业入表提供咨询、评估等专业服务,支持企业积极进行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入表。14.探索数据资产金融创新基于企业数据资产入表及评估的情况,为企业对接合作金融机构,提供数据资产授信、质押、保险、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基于工业数据要素登记,探索打造低息无质押信用贷款创新服务。支持面向数据资产价值实现的金融产品创新,支持金融机构255、探索开展金融创新服务试点,组建数据投资创新联合体,探索推进数据资产入股,推动从数据资产到资本的转化。(四)加快集聚数据要素产业实施数据要素生态合作伙伴计划,围绕数据资源开发、数据价值转化、数据交易流通等,培育集聚一批数据运营、数据开发、数据交易、技术服务等领域优质企业,构建数据服务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群。15.加大数据要素密集型企业引育加大数据链主企业引进、培育力度,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大型央国企落地数据集团、数据公司或数据研究院。发挥链主型企业牵引带动作用,支持链主企业加强行业数据要素整合和开发利用,促进算力、算法和数据资源的精准配置和高效协同。16.推动数据商、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256、集聚发展着力引进、培育和支持数据商及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聚集发展。发展服务型数据商,培育集聚提供数据登记、评估、流通交易、数据经纪等专业服务的市场主体,鼓励各类主体利用数据交易及运营平台开展数据资产登记、数据资产评估、92数据资产托管等数据资产服务,可信数据空间和数据经纪等数据交易服务,数据银行、数据信托、数据保险和数字资产等数据金融服务。发展技术型数据商,培育集聚高质量数据产品加工生产服务企业,围绕数据采集、清洗加工、存储计算、传输和数据管理、数据安全、隐私计算等开展数据技术服务。发展应用型数据商,聚焦数据价值“转化”,通过提供数据开发利用工具、数据产品开发、数字化转型服务等,发展数据要素新业257、态,支持传统数字化企业转型发展。17.推动数据要素功能平台建设支持围绕数据交易制度规则、基础设施、数据流通服务等落地研究机构、国际协会、组织及服务机构。推动数据重点实验室、数据测试认证平台、工程技术中心等建设。发展数据开源社区,培育开源生态。18.建设国际数据产业园打造专业数据要素集聚园区,吸引培育数据要素产业链企业入驻园区,支持国家级、市级数据要素重点项目落户,吸引一批权威的数据商企业集聚。支持建设数据要素产业发展共性平台,围绕数据存储计算、数据资产管理等建设硬件提供、软件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等全流程产品和服务矩阵。(五)着力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实施“数据要素 X”行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258、,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19.实施数据要素 X 行动数据要素 X 产业互联网。发挥数据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消费等协同创新。聚焦工业互联网,支持开展工业软件、工业仿真、沉浸式交互、数字孪生等技术研发,探索开展工业数据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工业数据要素登记及质量评估,辅助提升自身数据管理能力,开展工业产业链数据应用探索,探索建设行业级工业数据产品服务体系。聚焦消费互联网,支持电商平台企业加强数据融合应用,整合客户消费、订单需求、物流、供应链等数据,推动产品及服务创新发展。数据要素 X 人工智能。支持数据商开展数据标注与训练项目建设,加快语料数259、据、图像数据等整合,开展面向行业应用的数据共享、数据交易。支持加快行业数据汇聚,开展行业数据治理,建设高质量语料库和数据集,支持开展通用人93工智能大模型和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支持龙头企业运维开源数据集与开源项目,配置组件库、通用模型库等资源并实现开放共享。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采集、清洗、存储管理、分析应用、安全治理中的应用,促进数据要素行业创新发展。数据要素 X 网络安全。推动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围绕数据要素产业链,聚焦安全评估、数据资产保护、数据脱敏、存储加密、检测认证,推进数据安全技术研发与应用。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建设以数据需求场景为牵引的覆盖数据要260、素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的安全防护产品体系。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围绕数据安全开展隐私计算及保护、漏洞智能治理、零信任机制、风险验证评估等核心安全技术攻关。数据要素 X 互联网 3.0。支持高质量数据集支撑互联网 3.0 领域虚拟引擎、三维图像建模、人机交互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数据+算法”驱动治理模式,打造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 3.0 产业数字化平台,实现企业精准画像、量化评估、运行管理新模式。推进建设数字资产流通服务平台,探索开展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登记、确权、存证、流通试点。数据要素 X 医疗健康。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围绕医疗、医药数据标准的制定、数据开放共享、数据交易、数据应用261、先行先试等开展相关业务。推进“数字医疗创新港”、“北京数智中医药谷”建设,支持医疗健康数据融合创新,支持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及合规交易,赋能医学研究、数字医疗产品研发,探索医疗健康数据在临床诊断、医疗保险、医药数据追溯共享、健康管理等领域示范应用,加速挖掘医疗健康数据价值和创新应用。数据要素 X 商业。支持数据在市场预测、营销决策、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商业决策中发挥实效,以数据驱动的商业智能化发展。支持商贸企业、商圈打造集数据收集、分析、决策、精准推送和动态反馈的闭环消费生态。支持数据创新产品与新消费模式在在线交易、供应链、资讯服务、智能导览等环节应用,鼓励传统消费行业企业数字化转262、型,洞悉消费趋势变化,重塑产业链价值。支持商圈应用数字技术提升消费体验,培育数字生活消费方式。数据要素 X 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融合科技、环保、工商、税务、气象、消费、医疗等数据,加强主体识别,优化信贷业务管理和保险产品设计。支持金融机构94探索开发基于数据资产的金融产品设计和服务,推动数据资产价值实现。支持人工智能算法等应用多维数据融合分析,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保险、投资等服务能力。数据要素 X 文旅。推动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奥林匹克公园、朝阳公园、798/751、工人体育馆等朝阳区文化地标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区域文博行业单位引进前沿技术,开展特色藏品的数字化采集、存储、加工和展示。支持文263、化创意、旅游、教育展览等领域企业加强数据开发利用,培育特色文化产品和品牌。支持文化和旅游场所探索通信、交通、气象、证照等数据共享,支撑“免证”购票、人群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20.支持高价值应用场景建设聚焦智慧城市、医疗健康、工业、商业等行业发展需求,鼓励数据商开发高质量数据产品,挖掘落地一批高价值应用场景,形成场景复制示范效应。支持行业用户盘活数据资源,拓展行业数据应用需求,支持多元数据融合应用,培育催生新业态。建立数据要素应用场景推荐目录或者示范案例,引导和支持企业培育基于数字应用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动数据要素集聚区建设。推进数据赋能数字产业园区、示范园和基地发展,数字经济发展264、载体的数智化发展。促进重点商圈、特色产业园等场景数字化提升,支持通过应用场景对接会、行业数据应用大赛等多种形式,推进行业大数据深度应用,拓宽行业数据应用场景开放渠道。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探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模式,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数字贸易发展。(六)积极探索数据跨境流通21.打造数据跨境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数据跨境综合服务平台,面向全国企业提供企业数据跨境需求登记、数据托管、安全治理、监测审计、体系认证等全链条服务,促进境内企业数据安全、合规、便捷地跨境传输,打造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产业高地。充分利用“两区”政策,在 CBD、朝阳园等外资及国际总部企业集聚的具备条件的功能区、265、产业园区建设数据跨境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知识整合、能力开放等方式规划吸引专业研究机构、评估服务机构、安全认证机构、安全服务企业等单位入驻朝阳区数据跨境服务平台。9522.提升数据跨境综合服务能力加强推动朝阳区数据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提升北京数据托管服务平台,为跨国企业提供数据托管服务。推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与香港联交所共同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实验室,探索以监管沙盒方式开展京港征信数据跨境流动,打造国际数据跨境流通的枢纽和高地。加速推动个人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个人信息保护认证工作,形成安全、便利、高效的个人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探索266、更多兼具代表性、示范性、创新性、可推广性的个人数据跨境应用场景。鼓励科研院所、企业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通国际规则和数字技术标准制定。(七)大力提升数据要素协同创新能力23.推进数据要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增强数据要素应用基础支撑能力。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数据要素创新平台。推进数据要素产业行业联盟、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吸引政、产、学、研、资、用等多方主体加入,在技术、成果、应用、标准、培训、评测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支持加强数据要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进数据生产、存储、流通、交易、治理、应用等数据链全栈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集中分布一体化存储和计算、多模型数据混合267、技术、多场景混合处理(HTAP)、云原生、人工智能、空间智能、区块链、隐私计算、数据指纹等技术创新研发和集成应用。支持重点高校、领先研究机构、领军企业等围绕数据资产保护、监测体系、法律确权、定价评估等开展技术攻关和理论、政策研究,支持各类主体承接国家重大课题、前沿课题,打造数据要素市场理论、政策策源地。24.设立数据要素产业基金设立数据要素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数据要素领域的技术基础设施、数据核心技术攻关、数据要素市场、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入表等领域发展。建立数据要素型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服务机制,鼓励优质企业上市融资。25.加强数据要素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人才培育引进计划,加强数据要素型人才引进和落户支持268、力度,鼓励数据要素相关领域优秀人才在朝阳区创业就业。支持企业与院校加大产学研协同人96才培养力度,构建复合型数据服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支持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培育。鼓励支持企业设立首席数据官。26.深化构建数据国际合作生态支持数据商、行业组织等围绕推进数据跨境传输、数字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数据服务市场安全有序开放等积极探索。鼓励企业主导或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关键领域国际标准制订,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国家数字经济领域标准化试点建设。依托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朝阳国际人才创业大会(ITEC)等交流合作和重大活动平台,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据要素峰会、产业论269、坛、展览展示和创新创业大赛,在数据应用、市场开放、产品技术创新等领域开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三、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依托朝阳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数据要素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跨部门协作,推动全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有序推进朝阳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建设。组建由数据要素、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商贸流通、安全监管等领域权威人士组成的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专家委员会,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决策咨询。(二)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市、区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加大对数据要素产业的投资。拓宽融资渠道,按照现有重点产业基金管理运作模式推动设立数据服务产业子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数据服270、务产业领域。(三)政策保障研究出台支持数据要素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加强对数据基础设施、数据生产、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入表、数据流通交易、数据跨境、数据应用、数据安全与治理,以及数据服务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加强对数据产业园区、数据流通交易中心、数据治理平台、数据资产评估中心、行业数据专区等重点工程和项目的支持。975.朝阳区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 打造国际数据要素产业集群的工作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稿)(朝阳区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 打造国际数据要素产业集群的工作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稿)(2024-01-22)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决策部署,落实北271、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 及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群,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围绕我区“科技+商务”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以北京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为统领,以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发展数据要素产业为主线,围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数据资产价值实现、272、数据要素产业集聚、数据跨境流通、数据协同创新等,全面建设数据要素生态体系,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促进数据要素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朝阳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工作目标落实国家数据基础制度,释放数据资产价值,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和应用,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发展,努力建成数据流通交易核心区、数据应用场景示范区、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数据跨境流动先行区,打造国际数据要素配置枢纽高地。力争到 2026 年,数据要素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流通交易核心区:支持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提升能级,推动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交易所,建设一批行业数据服务平台和数据综合服务中心,形成覆盖数273、据资产登记、评估、入表、经纪、安全、合规、跨境等全链条的数据流通交易服务生态,基本形成以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为引领的多层次数据流通交易市场体系。数据应用场景示范区:引导市场主体以应用场景为导向,按照用途用量发掘数据价值。深化数据要素创新应用,在智慧城市、数字医疗、元宇宙、智慧文旅、98金融服务、智能制造、智慧商业、智慧交通、数字内容等领域打造 50 个数据示范应用场景,形成数据要素利用的示范性成果,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全面推进数据要素赋能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国际数据产业园,建设数据驱动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和引入274、数据要素领军企业 50 家,各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 200 家。数据跨境流动先行区:推动建设数据跨境基础设施,推动参与数据跨境流通国际规则和数字技术标准制定,探索面向应用场景的数据跨境安全,合规流动,构建数据跨境综合服务体系。二、重点任务(一)着力建设数据基础设施围绕数据要素产业发展所需的网络、算力和安全需求,积极推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数据要素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底层保障。1.加快推进智能算力中心建设支持“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建设,全力打造新型算力生态,为企业、机构及政府等提供算力服务。依托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建设先进计算芯片验证迭代平台,通过对异构算力的统275、一适配、纳管、调度,规模化和资源池化异构算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异构通用计算软件生态。在存量资源利用、算力国产化等方面形成示范。支持传统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建设绿色超异构智算中心,支持结合超互联网络技术与算力网络模型构建新型的城市规模算力集群。支持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建设,推进算力资源跨区域协同调度。支持在依法设立的数据交易机构建设算力交易平台,为数字内容制作、元宇宙、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和应用等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探索在特定空间、聚焦特定场景、面向特定主体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切实打通数据流通要道。2.着力建设国家级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以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为目标,全面支持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提升能级,建立276、完善的国家数据流通交易规则体系,打造数据商主体互认、场内场外交易链接的交易体系,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激活数据要素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数据流通交易规模走在全国前列。支持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99所建设全国数据资源汇聚地、全国数据资源交易流通枢纽、全国数据算力调度中心、全国数据商聚集平台和全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建成国内领先的数据要素流通基础设施和国际重要的数据跨境流通枢纽,实现全国数据要素有序流通交易和数据价值充分释放。3.建设数字资产管理平台完善数字人可信存证平台建设,围绕数字人身份存证、确权、安全保护、资产管理等为数字人运营单位、个人应用平台提供服务。探索建设基于真实底层资产277、和交易场景的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提供数字资产登记发行、交易结算、资产溯源、跨链联结、资产保护等多元服务。4.建设数据安全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具有大规模公共服务能力的数据安全基础设施,提升数据安全风险预警、事件处置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互联网数据资产测绘和风险监测平台,持续监测互联网暴露数据资产以及弱口令和漏洞等风险、暗网泄漏数据等,及时预警风险,通报泄漏事件。鼓励有实力的网络安全企业建设数据安全云服务平台,为数据要素相关单位提供数据安全服务。(二)大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价值导向的原则,加快培育以数据供应、加工、流通、交易等为核心的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一批专业数据商和活跃的数据要素市278、场交易主体,加速数据要素合规高效地流通交易。5.建设数据要素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朝阳区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体系。依托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建设数据要素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数据产品登记、数据资产登记、数据资产评估、数据治理、数据合规、数据托管、数据交易、数据跨境等一揽子综合服务。支持在国际创投集聚区建设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全链条数据要素服务。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资产登记,依托区大数据信息中心开展公共数据目录登记工作,完善公共数据目录标准、编码体系和目录链,依托市大数据平台和可信可控的区块链底层技术体系,建立公共数据资产基础台账,推进“一数一源”、动态更新和上链存证,推动公共数据资产化全流279、程管理。支持建设工业数据要素登记北京节点,引导重点行业开展工业数据要素登记,完善工业数据资产目录,100构建北京工业数据资产地图。6.加快培育全链条数据商生态培育覆盖数据全链条的数据商体系。发挥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的专业平台优势,通过资质认证、业务赋能、市场支持、培训交流等方式,大力培育一批覆盖数据供给、加工、治理、流通、交易、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服务商,为数据交易双方提供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产品开发、数据交易、数据经纪、数据评估、数据运营和数据资产的合规化、标准化、增值化服务,提升数据交易效率。依托朝阳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基础,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评级机构、咨询公司280、等开展数据治理、数据托管、数字法律事务、数据质量评估、数据资产评估、数据审计、数据合规、数据安全、数据跨境等新兴数据业务,构建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7.推进数据进场交易支持区政府部门及区属国有企业优先通过依法设立的数据交易机构采购数据产品,发挥交易所统采集采优势,降低数据采购成本。支持区政府部门及区属国有企业率先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产品开发,优先通过依法设立的数据交易机构进行数据交易输出。鼓励朝阳区各类企业进场开展数据交易,同时针对已在场外完成数据交易的,鼓励进场登记备案。8.着力拓展数据供给及需求围绕行业垂直领域汇聚高价值数据供给方,依托高价值应用场景培281、育数据需求方。支持消费、文化、商业、工业、科技服务业等行业龙头企业,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加大数据产品研发力度,培育行业数据应用需求方,盘活数据资源。依托朝阳区数据资源及数据应用沉淀积累,与行业头部机构合作,培育一批行业应用需求方,促进垂直行业领域数据互联互通,拓展数据要素应用场景。9.完善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体系加强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建立健全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公共数据共享管理办法。面向区内各职能部门,实行统一的公共数据目录管理,建立目录体系,以“共享为常态,不共享为例外”为原则,依托区级大数据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数据目录和数据资源的汇聚共享。完善公共数据共享管理相关标282、准规范,从可用性、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和时效性等方面确101保数据质量。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力度。按照“分级分类、授权运营”的原则,通过公共数据专区等形式,吸纳市场主体和数据、技术、资本等多元要素参与,形成政务和社会数据流通融合体系。利用区块链和隐私计算等技术,完善本区公共数据服务运营、应用创新、资产登记、加工转换和安全管理等功能,支撑朝阳区海量公共数据高质量安全开放。10.支持打造行业数据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区内特色行业基础优势,重点围绕医疗健康、工业、金融、教育等领域,建设特色数据专区。支持数据服务商探索建设行业数据资产目录、加工高质量数据产品、创新开展面向行业应用的数据应用服务模式,支持专业服283、务机构构建行业数据要素登记、交易、流通、入表等服务体系,形成数据要素融合创新示范案例。(三)着力激活数据资产价值实施数据资产运用能力培育工程,推动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入表、交易、金融创新等实施,激活数据资产价值。壮大北京国际数据交易联盟,健全交易标准和市场运营体系,推进数据托管交易试点示范。支持企业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工作。11.开展数据要素登记依托国家级、区域性数据交易场所和行业性数据交易平台,率先推动在医疗健康、商业、文化、交通、工业、通信、环境、科学数据等领域开展数据要素登记、数据资产评估、入表、金融创新等试点示范。支持数据要素登记证书在企业、个人信贷、企业信贷等场景的应用。12.探索数据资284、产评估鼓励数据资产登记中心联合数据资产评估机构,为企业提供数据资产质量评估和数据价值评估服务,出具数据资产评估报告,为数据资产后续入表、交易、金融创新做好准备工作。支持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数据资产入表咨询服务,实现数据资产价值的会计端入表。13.推动数据资产入表实施数据资产入表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将满足资产确认条件的数据资源,计入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或存货,推动数据资产化。组织开展数据入表训练营,支102持第三方机构为企业入表提供咨询、评估等专业服务,支持企业积极进行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入表。14.探索数据资产金融创新基于企业数据资产入表及评估的情况,为285、企业对接合作金融机构,提供数据资产授信、质押、保险、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基于工业数据要素登记,探索打造低息无质押信用贷款创新服务。支持面向数据资产价值实现的金融产品创新,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开展金融创新服务试点,组建数据投资创新联合体,探索推进数据资产入股,推动从数据资产到资本的转化。(四)加快集聚数据要素产业实施数据要素生态合作伙伴计划,围绕数据资源开发、数据价值转化、数据交易流通等,培育集聚一批数据运营、数据开发、数据交易、技术服务等领域优质企业,构建数据服务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群。15.加大数据要素密集型企业引育加大数据链主企业引进、培育力度,支持行业领军286、企业、大型央国企落地数据集团、数据公司或数据研究院。发挥链主型企业牵引带动作用,支持链主企业加强行业数据要素整合和开发利用,促进算力、算法和数据资源的精准配置和高效协同。16.推动数据商、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集聚发展着力引进、培育和支持数据商及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聚集发展。发展服务型数据商,培育集聚提供数据登记、评估、流通交易、数据经纪等专业服务的市场主体,鼓励各类主体利用数据交易及运营平台开展数据资产登记、数据资产评估、数据资产托管等数据资产服务,可信数据空间和数据经纪等数据交易服务,数据银行、数据信托、数据保险和数字资产等数据金融服务。发展技术型数据商,培育集聚高质量数据产品加工生产服务企业,287、围绕数据采集、清洗加工、存储计算、传输和数据管理、数据安全、隐私计算等开展数据技术服务。发展应用型数据商,聚焦数据价值“转化”,通过提供数据开发利用工具、数据产品开发、数字化转型服务等,发展数据要素新业态,支持传统数字化企业转型发展。17.推动数据要素功能平台建设支持围绕数据交易制度规则、基础设施、数据流通服务等落地研究机构、国103际协会、组织及服务机构。推动数据重点实验室、数据测试认证平台、工程技术中心等建设。发展数据开源社区,培育开源生态。18.建设国际数据产业园打造专业数据要素集聚园区,吸引培育数据要素产业链企业入驻园区,支持国家级、市级数据要素重点项目落户,吸引一批权威的数据商企业集288、聚。支持建设数据要素产业发展共性平台,围绕数据存储计算、数据资产管理等建设硬件提供、软件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等全流程产品和服务矩阵。(五)着力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实施“数据要素 X”行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19.实施数据要素 X 行动数据要素 X 产业互联网。发挥数据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消费等协同创新。聚焦工业互联网,支持开展工业软件、工业仿真、沉浸式交互、数字孪生等技术研发,探索开展工业数据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工业数据要素登记及质量评估,辅助提升自身数据管理能力,开展工业产业链数据应用探索,探索建设行业级工业289、数据产品服务体系。聚焦消费互联网,支持电商平台企业加强数据融合应用,整合客户消费、订单需求、物流、供应链等数据,推动产品及服务创新发展。数据要素 X 人工智能。支持数据商开展数据标注与训练项目建设,加快语料数据、图像数据等整合,开展面向行业应用的数据共享、数据交易。支持加快行业数据汇聚,开展行业数据治理,建设高质量语料库和数据集,支持开展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支持龙头企业运维开源数据集与开源项目,配置组件库、通用模型库等资源并实现开放共享。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采集、清洗、存储管理、分析应用、安全治理中的应用,促进数据要素行业创新发展。数据要素 X 网络安全。推动大数290、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围绕数据要素产业链,聚焦安全评估、数据资产保护、数据脱敏、存储加密、检测认证,推进数据安全技术研发与应用。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建设以数据需求场景为牵引的覆盖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的安全防护产品体系。支持104企业与科研院所围绕数据安全开展隐私计算及保护、漏洞智能治理、零信任机制、风险验证评估等核心安全技术攻关。数据要素 X 互联网 3.0。支持高质量数据集支撑互联网 3.0 领域虚拟引擎、三维图像建模、人机交互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数据+算法”驱动治理模式,打造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 3.0 产业数字化平台,实现企业精准画像、量化评估、运291、行管理新模式。推进建设数字资产流通服务平台,探索开展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登记、确权、存证、流通试点。数据要素 X 医疗健康。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围绕医疗、医药数据标准的制定、数据开放共享、数据交易、数据应用先行先试等开展相关业务。推进“数字医疗创新港”、“北京数智中医药谷”建设,支持医疗健康数据融合创新,支持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及合规交易,赋能医学研究、数字医疗产品研发,探索医疗健康数据在临床诊断、医疗保险、医药数据追溯共享、健康管理等领域示范应用,加速挖掘医疗健康数据价值和创新应用。数据要素 X 商业。支持数据在市场预测、营销决策、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商业决策中发挥实效,以数292、据驱动的商业智能化发展。支持商贸企业、商圈打造集数据收集、分析、决策、精准推送和动态反馈的闭环消费生态。支持数据创新产品与新消费模式在在线交易、供应链、资讯服务、智能导览等环节应用,鼓励传统消费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洞悉消费趋势变化,重塑产业链价值。支持商圈应用数字技术提升消费体验,培育数字生活消费方式。数据要素 X 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融合科技、环保、工商、税务、气象、消费、医疗等数据,加强主体识别,优化信贷业务管理和保险产品设计。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开发基于数据资产的金融产品设计和服务,推动数据资产价值实现。支持人工智能算法等应用多维数据融合分析,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保险、投资等服务能力。数据要293、素 X 文旅。推动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奥林匹克公园、朝阳公园、798/751、工人体育馆等朝阳区文化地标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区域文博行业单位引进前沿技术,开展特色藏品的数字化采集、存储、加工和展示。支持文化创意、旅游、教育展览等领域企业加强数据开发利用,培育特色文化产品和品牌。支持文化和旅游场所探索通信、交通、气象、证照等数据共享,支撑“免证”购105票、人群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20.支持高价值应用场景建设聚焦智慧城市、医疗健康、工业、商业等行业发展需求,鼓励数据商开发高质量数据产品,挖掘落地一批高价值应用场景,形成场景复制示范效应。支持行业用户盘活数据资源,拓展行业数据应用需求,支持多元294、数据融合应用,培育催生新业态。建立数据要素应用场景推荐目录或者示范案例,引导和支持企业培育基于数字应用的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动数据要素集聚区建设。推进数据赋能数字产业园区、示范园和基地发展,数字经济发展载体的数智化发展。促进重点商圈、特色产业园等场景数字化提升,支持通过应用场景对接会、行业数据应用大赛等多种形式,推进行业大数据深度应用,拓宽行业数据应用场景开放渠道。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探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模式,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数字贸易发展。(六)积极探索数据跨境流通21.打造数据跨境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数据跨境综合服务平台,面向全国企业提供企业数据跨境需求登记、295、数据托管、安全治理、监测审计、体系认证等全链条服务,促进境内企业数据安全、合规、便捷地跨境传输,打造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产业高地。充分利用“两区”政策,在 CBD、朝阳园等外资及国际总部企业集聚的具备条件的功能区、产业园区建设数据跨境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知识整合、能力开放等方式规划吸引专业研究机构、评估服务机构、安全认证机构、安全服务企业等单位入驻朝阳区数据跨境服务平台。22.提升数据跨境综合服务能力加强推动朝阳区数据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提升北京数据托管服务平台,为跨国企业提供数据托管服务。推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与香港联交所共同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实验296、室,探索以监管沙盒方式开展京港征信数据跨境流动,打造国际数据跨境流通的枢纽和高地。加速推动个人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个人信息保护认证工作,形成安全、便利、高效的个人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探索更多兼具代表性、示范性、创新性、可推广性的个人数据跨境应用场景。鼓励科研院所、企业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通国际规则和数字技术106标准制定。(七)大力提升数据要素协同创新能力23.推进数据要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增强数据要素应用基础支撑能力。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数据要素创新平台。推进数据要素产业行业联盟、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吸引政、产、学、研、资、用等多方主体297、加入,在技术、成果、应用、标准、培训、评测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支持加强数据要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进数据生产、存储、流通、交易、治理、应用等数据链全栈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集中分布一体化存储和计算、多模型数据混合技术、多场景混合处理(HTAP)、云原生、人工智能、空间智能、区块链、隐私计算、数据指纹等技术创新研发和集成应用。支持重点高校、领先研究机构、领军企业等围绕数据资产保护、监测体系、法律确权、定价评估等开展技术攻关和理论、政策研究,支持各类主体承接国家重大课题、前沿课题,打造数据要素市场理论、政策策源地。24.设立数据要素产业基金设立数据要素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数据要素领域的技术基础设施298、、数据核心技术攻关、数据要素市场、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入表等领域发展。建立数据要素型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服务机制,鼓励优质企业上市融资。25.加强数据要素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人才培育引进计划,加强数据要素型人才引进和落户支持力度,鼓励数据要素相关领域优秀人才在朝阳区创业就业。支持企业与院校加大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力度,构建复合型数据服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支持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培育。鼓励支持企业设立首席数据官。26.深化构建数据国际合作生态支持数据商、行业组织等围绕推进数据跨境传输、数字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数据服务市场安全有序开放等积极探索。鼓励企业主导或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关键领域国际标准制订,深度参299、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国家数字经济领域标准化试点建设。依托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朝阳国际人才创业大会(ITEC)等交流合作和重大活动平台,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107数据要素峰会、产业论坛、展览展示和创新创业大赛,在数据应用、市场开放、产品技术创新等领域开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三、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依托朝阳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数据要素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跨部门协作,推动全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有序推进朝阳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建设。组建由数据要素、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商贸流通、安全监管等领域权威人士组成的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300、专家委员会,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决策咨询。(二)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市、区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加大对数据要素产业的投资。拓宽融资渠道,按照现有重点产业基金管理运作模式推动设立数据服务产业子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数据服务产业领域。(三)政策保障研究出台支持数据要素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加强对数据基础设施、数据生产、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入表、数据流通交易、数据跨境、数据应用、数据安全与治理,以及数据服务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加强对数据产业园区、数据流通交易中心、数据治理平台、数据资产评估中心、行业数据专区等重点工程和项目的支持。6.朝阳区关于实施数据要素朝阳区关于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打造国际数据要素产业集聚301、区工作方案(试行)(行动打造国际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工作方案(试行)(2024-03-14)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数据要素行动计划等的决策部署,落实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实施意见,发挥数据要素报酬递增、低成本复用等特点,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国际数据要素产业集群,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108数据应用场景示范区:引导市场主体以应用场景为导向,按照用途用量发掘数据价值;在智慧城市、数字医疗、元宇宙、智慧文旅、金融服务、智能制造、智慧商业、智慧交通、数字内容等领域打造 50 个数据302、示范应用场景。数据流通交易核心区:支持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提升能级,推动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交易所,建设一批行业数据服务平台和数据综合服务中心,形成覆盖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入表、经纪、安全、合规、跨境等全链条的数据流通交易服务生态。数据跨境流动先行区:推动建设数据跨境基础设施,推动参与数据跨境流通国际规则和数字技术标准制定,探索面向应用场景的数据跨境安全,合规流动,构建数据跨境综合服务体系。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国际数据产业园,建设数据驱动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和引入数据要素领军企业 50 家,各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 200 家。二、重点任务(一)实施303、数据要素行动1.支持数据要素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医疗健康。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围绕医疗、医药数据标准的制定、数据要素开放应用、数据产品交易、数字医疗成果转化、专业区域医疗供应链等开展相关业务;推进“数字医疗创新港”、“北京数智中医药谷”建设;支持医疗健康数据融合创新,支持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及合规交易,加速挖掘医疗健康数据价值和创新应用。数据要素商贸流通。支持数据在市场预测、营销决策、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商业决策中发挥实效;支持商贸企业、商圈打造集数据收集、治理、分析、决策、精准推送和动态反馈的闭环消费生态;支持数据创新产品与新消费模式在在线交易、供应链、资讯服务、智能导304、览等环节应用。数据要素消费。聚焦消费互联网,支持电商平台企业加强数据融合应用,整合客户消费、订单需求、物流、供应链等数据;支持商圈等应用数字技术提升消费体验,培育数字生活消费方式;支持以行业主体以消费数据为基础,推动消费数据相关的数据产品开发。109数据要素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融合科技、环保、工商、税务、气象、消费、医疗、时空等数据,加强主体识别,优化信贷业务管理和保险产品设计;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开发基于数据资产的金融产品设计和服务;支持人工智能算法等应用多维数据融合分析,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保险、投资等服务能力。数据要素文化旅游。推动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奥林匹克公园、朝阳公园、798/75305、1、工人体育馆等朝阳区文化地标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区域文博行业单位引进前沿技术,开展特色藏品的数字化采集、存储、加工和展示;支持文化创意、旅游等领域企业加强数据开发利用,培育特色文化产品和品牌。数据要素教育。以数据要素为基础,持续推进教育体系数字化升级与改革;探索以教育数据大模型和 AIGC(人工智能创作内容)等前沿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开展各类数据资源的管理应用和在个性化学习等场景的实践研究。数据要素城市治理。推动城市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多维度数据融通,构建智慧政务、法人治理、交通规划、基层治理、双碳、经济监测等多个应用场景;支持利用城市时空基础、资源调查、工程建设项目、物联网感知306、等数据,助力城市建设、城市更新、管理、服务等策略精细化、智能化,开发基于数据资产的城市体检产品和服务等。数据要素应急管理。按照朝阳区“城市智慧大脑”建设工作方案及顶层设计规划,开展朝阳区城市安全大脑建设,基于调研成果理顺业务需求和现状条件,预计建设完成包括突发事件管控、城市防汛管理、森林火险防治、重要节假日及重大活动保障、危化安全管理五个应用场景模块和朝阳区风险一张图。数据要素工业制造。建设北京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探索打造工业软件创新基地与工业互联网产业园,支持开展工业软件、工业仿真、沉浸式交互、数字孪生等技术研发;支持工业制造类企业融合设计、仿真、实验验证数据,培育数据驱动型产品研发新模式307、;探索开展工业数据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工业数据要素登记及质量评估。数据要素科技创新。支持开展数据标注与训练项目建设,开展行业数据汇聚、治理等,加快语料数据、图像数据等整合,建设高质量语料库和数据集;支持高质量数据集支撑互联网 3.0 领域虚拟引擎、三维图像建模、人机交互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数据+算法”驱动治理模式,打造网络化、数字化、智能110化互联网 3.0 产业数字化平台;支持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技术在数据采集、清洗、存储管理、分析应用、流通中的应用。2.支持高价值应用场景建设鼓励数据商聚焦智慧城市、医疗健康、工业、商业等行业发展需求,开发高质量数据产品;支持行业用户盘活308、数据资源,拓展行业数据应用需求;支持通过应用场景对接会、行业数据应用大赛等多种形式,拓宽行业数据应用场景开放渠道。(二)着力建设数据基础设施3.加快推进智能算力中心建设支持“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建设,全力打造新型算力生态,为企业、机构及政府等提供算力服务;支持传统数据中心升级改造,支持结合超互联网络技术与算力网络模型构建新型的城市规模算力集群;支持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建设,推进算力资源跨区域协同调度。4.着力建设国家级数据流通基础设施以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为目标,全面支持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提升能级,支持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建设全国数据资源汇聚地、全国数据资源交易流通枢纽、全国数据算力调度中心、309、全国数据商聚集平台和全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5.建设数字资产管理平台完善数字人可信存证平台建设,围绕数字人身份存证、确权、安全保护、资产管理等为数字人运营单位、个人应用平台提供服务。探索建设基于真实底层资产和交易场景的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提供数字资产登记发行、交易结算、资产溯源、跨链联结、资产保护等多元服务。6.建设数据安全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具有大规模公共服务能力的数据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数据资产测绘和风险监测平台;鼓励有实力的网络安全企业建设数据安全云服务平台,为数据要素相关单位提供数据安全服务。(三)大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7.建设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朝阳数据要素产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数据登310、记、评估、入表、交易以111及数据应用、跨境、数据资产化等全链条数据要素服务;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资产登记,依托区大数据信息中心开展公共数据目录登记工作,建立公共数据资产基础台账。8.加快培育全链条数据商生态培育覆盖数据全链条的数据商体系,为数据交易双方提供数据治理、数据安全、数据产品开发、数据交易、数据经纪、数据评估、数据运营和数据资产的合规化、标准化、增值化服务,提升数据交易效率。9.推进数据进场交易支持区政府部门及区属国有企业优先通过依法设立的数据交易机构采购数据产品;支持区政府部门及区属国有企业率先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产品开发;鼓励朝阳区各类企业进场开展数据交易。10.着力拓展数据供给及311、需求围绕行业垂直领域汇聚高价值数据供给方,依托高价值应用场景培育数据需求方。支持消费、文化、商业、工业、科技服务业等行业龙头企业,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加大数据产品研发力度,培育行业数据应用需求方,盘活数据资源,促进时空数据资源安全合法流通共享。11.完善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体系加强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建立健全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公共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完善公共数据共享管理相关标准规范,支撑朝阳区海量公共数据高质量安全开放。12.支持打造行业数据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区内特色行业基础优势,重点围绕医疗健康、工业、金融、教育等领域,建设特色数据专区。支持数据服务商探索建设行业数据资产目录、加工高质312、量数据产品、创新开展面向行业应用的数据应用服务模式。(四)全面激活数据资产价值13.开展数据要素登记依托国家级、区域性数据交易场所和行业性数据登记平台,率先推动在医疗健康、商业、文化、交通、工业、通信、环境、科学数据等领域开展数据要素登记、数据资产评估、入表、金融创新等试点示范。11214.探索数据资产评估鼓励数据资产登记中心联合数据资产评估机构,为企业提供数据资产质量评估和数据价值评估服务,出具数据资产评估报告;支持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数据资产入表咨询服务,实现数据资产价值的会计端入表。15.推动数据资产入表实施数据资产入表试点示范工程,推动将满足313、资产确认条件的数据资源,计入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或存货,推动数据资产化。组织开展数据入表训练营,支持第三方机构为企业入表提供咨询、评估等专业服务。16.探索数据资产金融创新基于企业数据资产入表及评估的情况,为企业对接合作金融机构,提供数据资产授信、质押、保险、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服务。基于工业数据要素登记,探索打造低息无质押信用贷款创新服务。(五)积极探索数据跨境流通17.打造数据跨境服务体系建设数据跨境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数据跨境需求登记、数据托管、安全治理、监测审计、体系认证等全链条服务;充分利用“两区”政策,在 CBD、朝阳园等外资及国际总部企业集聚的具备条件的功能区、产业园区建设数据跨境综314、合服务中心。18.提升数据跨境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朝阳区数据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以监管沙盒方式开展京港征信数据跨境流动,打造国际数据跨境流通的枢纽和高地。推动个人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个人信息保护认证工作。(六)加快集聚数据要素产业19.加大数据要素密集型企业引育加大数据链主企业引进、培育力度,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大型央国企落地数据集团、数据公司或数据研究院。发挥链主型企业牵引带动作用,支持链主企业加强行业数据要素整合和开发利用。20.推动数据商、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集聚发展113着力引进、培育和支持数据商及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聚集发展。发展服务型数据商,培育集聚提供数据登记、评315、估、流通交易、数据经纪等专业服务的市场主体;发展技术型数据商,培育集聚高质量数据产品加工生产服务企业;发展应用型数据商,聚焦数据价值“转化”,通过提供数据开发利用工具、数据产品开发、数字化转型服务等。21.推动数据要素功能平台建设支持围绕数据交易制度规则、基础设施、数据流通服务等落地研究机构、国际协会、组织及服务机构。推动数据重点实验室、数据测试认证平台、工程技术中心等建设。发展数据开源社区,培育开源生态。22.建设国际数据产业园打造专业数据要素集聚园区,吸引培育数据要素产业链企业入驻园区,支持国家级、市级数据要素重点项目落户,吸引一批权威的数据商企业集聚。(七)大力提升数据要素协同创新能力2316、3.推进数据要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增强数据要素应用基础支撑能力;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数据要素创新平台;支持加强数据要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持重点高校、领先研究机构、领军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理论、政策研究;支持各类主体承接国家重大课题、前沿课题。24.设立数据要素产业基金设立数据要素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数据要素领域的技术基础设施、数据核心技术攻关、数据要素市场、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入表等领域发展。建立数据要素型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服务机制,鼓励优质企业上市融资。25.加强数据要素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人才培育引进计划,加强数据要素型人才引进和落户支持力度,鼓励数据要素相关领域317、优秀人才在朝阳区创业就业。支持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培育,构建复合型数据服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26.深化构建数据国际合作生态鼓励企业主导或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关键领域国际标准制订,争取国家数字经济领域标准化试点建设。依托交流合作和重大活动平台,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114数据要素峰会、产业论坛、展览展示和创新创业大赛。三、保障措施(八)组织保障建立数据要素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有序推进朝阳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建设。(九)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市、区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加大对数据要素产业的投资。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数据服务产业领域。(十)政策保障出台支持数据要素产业发展的专项政318、策,支持数据要素基础设施建设、交易流通、综合服务、数据应用、技术攻关及主体落地、特色产业园建设等。7.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加强本市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加强本市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2024-06-07)各有关单位、各区财政局:现将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财资2023141 号,见附件 1)和财政部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的通知(财资20241 号,见附件 2)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同时,为充分发挥数据资产价值作用,推动北京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补充通知如下: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数据资产作为新兴资产类型,正日益成为319、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和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自身职能定位和管理范围,积极探索创新数据资产管理的方式方法,充分释放数据资产价值,推动数据资产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二、夯实各方责任,确保数据资产管理全过程的安全合规各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制度规定,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以保障数据安全为前提,推进数据资产化,确保把安全贯彻115到数据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数据资产安全风险综合研判,深度分析数据资产风险环节,及时识别潜在风险事件。实施数据320、资产分类分级管理,建立数据资产安全管理制度和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明确数据资产全生命周期各环节防护要求。加强数据安全技术防护,筑牢数据资产安全保障防线。三、坚持稳妥有序,积极探索数据资产化管理的有效路径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推动数据资产合规高效流通使用为主线,稳妥有序推进数据资产化,更好发挥数据资产价值。加强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逐步完善数据资产使用管理、开发利用、价值评估、收益分配、安全保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工作,探索形成适合本行业领域的数据资产化管理的有效路径。四、鼓励先行先试,稳步推动数据资产的开发利用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鼓励支持创新,积极推进数据资产管理的相321、关试点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结合已出台的文件制度,因地制宜开展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的先行先试工作。按“先试点、后推开”的工作思路,及时总结经验,复制推广优秀项目和典型案例,形成经验模式后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稳步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提升数据资产管理水平。8.北京市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北京市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 年)(年)(2024-07-05)为深入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 9 部门 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年)(人社部发202437 号)等文件要求,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发挥数字322、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为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制定本方案。一、目标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创新引领和服务发展,坚持需求导向和能力导向,更好推动“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用 3 年左右时间,扎实开展数字领域重116点人才队伍建设,数字人才培育平台、发展机制和组织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建设一支为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贡献重要力量的数字人才队323、伍。二、加强数字领域重点人才队伍建设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核心,着力培养数字战略科学家、数字领军人才、数字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大人才储备。(一)建设数字战略科学家梯队。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数字领域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支持一批留学回国数字人才创新创业,组织一批海外高层次数字人才回国服务,着力培养战略科学家,形成成长梯队,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解决突破“卡脖子”难关。(市人才工作局)(二)支持数字领军人才加快成长。鼓励各单位设立首席数据官,优先聘请取得数字类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数字技术人员担任。聚焦数字技术领域科技324、前沿,开设订单、订制、定向培训班,举办高级研修项目,不断提升首席数据官和企业管理人员数字能力素质,培养一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三)培育数字人才重要后备力量。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育壮大数字技术工程师队伍。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新职业,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关键,分职业、分专业、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衔接认定相应职称,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数字素养和专业水平。325、(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四)壮大高素质数字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开展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工作,完善动态优化调整机制,推动开展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应用等数字领域专业建设。推进数字技能类相关课程、教材教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支持技工院校开展数字技能社会培训,加强我市技工院校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117保障局)。三、加大数字人才培育平台建设聚焦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重点打造一批行业特色鲜明、集聚创新人才的平台。(五)深化产学研融合培养体系建设。探索数字领域新326、工科研究与实践,加强高等院校数字领域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批数字领域“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提升首都急需紧缺领域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能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数字人才,加快构建各方面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突出企业承载数字人才主体地位。支持国家信创企业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提升集聚吸引优秀人才的示范效应,通过支持承担重大任务培养和造就一批一流数字人才。(市教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六)完善数字技术人才基地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向数字领域倾斜,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数字卓越327、工程师实践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作用,深化“北京公共数据开放创新基地”建设,利用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开展数字人才继续教育和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加强数字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建设,加大数字领域博士后人才培养力度。(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七)强化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围绕战略性数字经济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数字技能培养优势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带徒传技、技术攻关等活动。支持数字型企业开展“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鼓励支持社会力量328、按要求举办数字产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八)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深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加强统筹规划,指导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贴近数字产业、贴近数字经济需求。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支持数字人才在园内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创新、产业、资金、人才等资源链条,加大数字人才创业培训力度,促进数字人才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118障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四、加快数字人才发展机制建设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引领,鼓励将数字人才纳入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范围,积极探索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评价、激励和流动政策。(九)改进人才329、引进机制。紧密围绕首都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点产业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任务,开展数字人才引进工作。探索举办北京市数字工程师创新创业大赛等数字领域人才比赛,快速集聚一批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人才,对大赛表现突出的人员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倾斜,充分发挥“以赛引才”的人才培养作用。加大为本市数字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市人才工作局、市委网信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升级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持续发布数字职业,动态调整数字职称专业设置,在工程技术系列增设大数据、330、量子信息、虚拟现实、集成电路等数字领域相关新职称,结合我市产业布局,逐步向相关产业高度聚集区下放职称评审权。支持具备条件的各级各类数字型企业备案后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对优秀技能人才可直接认定或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征集遴选数字产业头部企业、社会团体、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备案成为社会培训评价组织,面向社会提供数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推动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在我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中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大力培养创新性、实用型数字技能人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十一)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对数字人才的政治引领和精神激励,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程师文化和工匠331、精神,集中宣传一批优秀数字人才典型。持续发布数字经济从业人员相关岗位工资价位信息,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数字人才特点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事业单位应在主管部门监督指导下制定和完善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及薪酬分配办法,鼓励事业单位参考人才市场价格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不受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限制。完善以市区奖励为引领、行业和企业奖励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奖励激励体系,评选表彰名额向数字型企业倾斜,并119给予相应奖励或津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十二)优化人才流动机制。支持开展高层次数字人才出国(境)培训交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332、家数字人才国际交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骨干人才。对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鼓励数字人才在京津冀三地流动。支持各区制定出台精准有效的数字人才支持政策,引导优秀数字人才向重点企业流动。畅通企业数字人才向高校流动渠道,支持高校设立流动岗位,吸引符合条件的企业高层次数字人才按规定兼职,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数字领域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兼职创新、在职和离岗创办企业。持续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为数字人才提供方便快捷、同事同标的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数字人才资源顺畅有序流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五、加强数字人才组织保障体系建333、设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加强数字人才培育的重要性,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十三)健全数字人才工作体系。积极发挥北京市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指导协调小组作用,负责指导全市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对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立足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本领域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更好支撑重点工作、服务行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本地区、本行业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加强与组织、网信、发改、教育、科技、经信、数据、财政等部门协同联动,发挥区域内重点企业、社会组织和培养平台积极性,强化数字人才工作谋划,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工作。(市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指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十四)夯实